LATEST
追尋山口洋,是更認識媽媽的方式——白鹿洞書坊師大店店長解永華
文|田育志 攝影|林家賢 隱身在師大商圈巷弄中的「白鹿洞書坊」(簡稱師大白鹿洞),是許多師大學子及在地居民經常造訪的閱讀寶庫,曾歷經租書店倒閉潮及師大商圈風波,如今仍在熟客們的擁護下屹立不搖。…
找回客家身分,作為創作的一種語言——編劇陳弘洋
文|郝妮爾 攝影|郝御翔 即便離家不遠,恐怕還是會生出鄉愁。 編劇陳弘洋談起自己的原鄉新埔的時候,便是如此。 「我家還不是鎮上的中心喔,到新埔鎮要再走十幾分鐘。從小到大,最近的一間7-11要步行40分鐘,這幾年好像開了一間OK便利商店吧?我高中去學校的時候要轉搭好幾班公車⋯⋯。」陳弘洋細數這些「麻煩事」的時候,卻一點沒有麻煩的表情。…
自足與未定義的生活進行式——SketchBook
文|李翊彤 攝影|林家賢…
客家鹹湯圓的優雅轉身——純植物鹹湯圓佐芝麻醬
文|黃映嘉 攝影|蔡耀徵食譜|Plants Eatery 客家飲食文化中,常見菜包、草仔粿、鹹湯圓等餡料飽滿的料理形式,這類料理不只是家常滋味,更體現了客家人惜物的智慧。透過日曬、風乾來保存蔬果,再將各式乾料混和、拌炒,成就一道飽足又耐吃的佳餚。 這次由純植物飲食團隊 Plants Eatery…
在離散中,用快門安然落地——攝影師張國耀
文|温伯學 攝影|苗嘉澍 圖片提供|張國耀 抵達張國耀位於萬華的工作室,爬上二樓,迎面只見一隻鴿子在籠裡張望,仔細推開門,裡頭還有四隻貓咪紛紛在屋頂挑高、寬敞無隔間的攝影棚裡亂竄。 這住辦合一的空間,是他在台灣築起的窩。高中畢業,張國耀便離開吉隆坡,隻身移居台北求學、工作,轉眼將近 20…
屏東人的鄉愁滋味——鹹魚肉餅、甩肉丸與七層塔醬
文|莊郁盈(鹹魚肉餅、甩肉丸)、福熊(七層塔醬)攝影|邱家驊 惜福而生的鹹魚肉餅 鹹魚肉餅,舊時又稱「𧊅仔肉餅」。「𧊅仔」是客語裡青蛙的意思。在物資短缺的年代,勤儉惜福的客家人,農忙之餘便以田裡的青蛙作為蛋白質來源。隨著生活改善,青蛙退場,轉變成與豬絞肉和鹹魚,一道「鹹魚肉餅」就這樣流傳下來,一口接一口,吃的是難得的肉香與生活的智慧。…
妖怪、客語與未預期的創作路徑——樂團 A_Root 同根生
文|羅健宏 攝影|Kris Kang 若不是因為參加比賽,A_Root同根生不曾想過,樂團有一天會與客語創作沾上邊。…
在樂園中看見里山——香格里拉樂園的文化接力
文|傅崇豪 攝影|陳安嘉 圖片提供|勤美集團 台灣在八〇年代經濟起飛,各地的遊樂園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苗栗造橋的香格里拉樂園便在這樣的背景下於1990年成立,早年是熱門綜藝節目《百戰百勝》的拍攝地點,對七年級生以上的台灣人而言,是一段難以忘懷的集體記憶。…
以影像為證,愛為咒語——紀錄片導演黃惠偵
文|李翊彤 攝影|郝御翔 「電影裡不是常常有那種場面嗎?比如太空發生爆炸,大家要共同執行一項營救任務⋯⋯」團隊於是飛快地敲打鍵盤、緊盯數據,成敗之間彷彿時間靜止——隨後,危機宣布解除,眾人歡騰,彼此鼓掌擁抱。 「每次看到這幕我都會哭,屢試不爽。」黃惠偵自己講起來也覺得好笑,「這大概是一種對集體的過度期待吧。因為人要一起完成一件事真的好難,有時候也脆弱得不堪一擊。」…
植物入菜、記憶入味——Plants Eatery x HA—Food 客食計畫
文|黃映嘉 攝影|蔡耀徵 長期推廣純植物飲食的Plants Eatery團隊,繼去年與Monsoon合作「世界的客家」餐會後,今年五月推出全新企畫「HA—Food 客食計畫」,透過純植物料理重新演繹客家飲食文化,邀請大眾從味覺重新認識這片土地的多元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