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復育大風草製草藥,新埤鍾屋夥房的新式活化
禾埕在傳統農村時代是客家夥房最重要的空間,不但是稻穀或其他農作物收成後曝曬之處,也是小孩玩耍、家人閒聊或婚喪喜慶宴客的社交場所。近年,鍾展雄在他管理的鍾屋伙房禾埕,除了曝曬大風草和稻穀,也作為食農教育的場所使用,讓學童或一般遊客體驗晾曬稻穀或玉米。
走一趟關西到龍潭的石光古道
沿著關西鎮石光國中操場側邊的緩坡向上,看見羅家古厝後向左邊續行,便抵達石光古道的入口。這條全長約2.2公里的步道,算是樟之細路支線。在18世紀(清代)是當地人使用扁擔運送貨物的產業道路,又有「挑擔古道」的稱號;現在,古道上隱藏了各時期因應茶觀光產業消長的修築遺跡。
面臨極端氣候,鏡庄湧泉水圳近日伏流重現
據村民們說,湧泉的源頭在村庄北邊的沙崙河和森林公園。半世紀前,沙崙河一帶是村民牽牛隻吃草、戲水游泳、釣魚撿螺的天然圳溝,不過如今因畜牧廢水污染,加以河岸水泥化及改道,湧泉的水量和水質已大不如前。
用湯滋養秋日身心:花生豬腳湯
在重要的節慶中,與豬腳相關的湯通常是餐桌上的主角之一,除了有豬腳作為湯品中的主角以及較普遍出現的「花生」外,各地也發展出不同的烹煮方式。
糊紙技藝保存珍貴竹篾技術
宇在進步,紙糊業也必須跟著進步。紙糊的技藝和傳統工法隨著時代演進,有保留也有變革,材料推陳出新,像是不停面臨紙張的挑戰,印刷廠和其他糊紙廠的新技術也必須學習。
來作一支竹擺!食粄用
在以務農生活為重心的年代,水多米少的水粄,是農人在勞動後的點心。有著單純的米香與Q彈的口感。當時竹子就生長在稻田旁,農人會以刀剃竹、削磨成型,再帶到溪邊,混著砂與水搓揉,細磨完成「竹擺兒」,使用完就回歸自然環境。
自河岸長出的花生:昌隆巫記花生糖
南臺灣屏東佳冬鄉的昌隆村因花生糖而聞名,村民戴阿己即為昌隆花生糖的創始人。戴菊英出嫁後,將阿公的手藝帶入巫家,造就了位於林邊溪畔、昌隆村東北角的「昌隆巫記花生糖」。這裡曾經是一片沙地,「以前這裡都種花生啊!」戴菊英回憶著。
貪心地用畫筆留下自然最美好的樣子 ——生物繪圖師葉書謹
長年生活在義大利鄉間、短暫返台的生物繪圖師葉書謹,拖著行李箱移動各地開設橄欖水彩課程、致力推廣對台灣豐富生態的紀錄工作,也把握時間與刺青師交流學習。在育兒、教學與自學之間游刃有餘。
綠豆糕的探索與延伸!從產品設計開模重返客家日常 ——SESN夏樹沐石創辦人Jerry與Kate
小小一塊如同方糖的立方體,觸感如沙的質地,若不經解釋,或許可能被誤會是塊傳統的綠豆糕餅。其實這塊「淨手石」來自台灣新創設計品牌SESN夏樹沐石,以全天然植礦材質所組成,打造出對所有肌膚型態與自然環境皆友善的 MIT 洗沐產品,亦在2021年榮獲德國iF設計大獎的殊榮。
穿梭隱喻與真實的鬼魅研究 ——藝術創作者梁廷毓
梁廷毓觀察到,在族群歷史交疊處,具有不同靈魂觀的族群之間,卻往往分享共同的鬼魂形象:被拿了頭顱的無頭鬼。究竟無頭鬼是作為一個留存在當地漢人與泰雅人意識中都很強烈的文化符碼,還是某種被分享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