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我的音樂養分源自臺灣這塊土地,我的音樂專輯就是『土產』。」問答客家吟唱詩人 阿淘
採訪整理 Lan|照片提供 水路文化 客家吟唱詩人陳永淘 阿淘,在新專輯《極樂》探討生命的意義和多元樣貌。環境變遷、歷史事件、田園生活、親人感情都是創作養分,阿淘說:「以音樂記錄生命歷程是很自然、很生活化的事情。」而簡單的日子就是極樂! 跟著《靛花》編集部問答阿淘,烘托極樂宇宙! Q1:專輯中我們聽到客語、日語、英語、國語,請分享不同語言的選擇意義與配置規劃。…
「在虛實之間穿脫的過程,你是否也遺落了當下真實的自己?」問答新生代客語歌手 黃宇寒 Han
一開始確實會擔心大家對客家歌有既定印象,可能在看到我是客家歌手時就先認為我的歌會很有傳統味,後來決定要透過音樂去向大家證明,像是第二張專輯《虛空現下》我就是以 band 的方式去呈現,其實跟傳統的客家三大調很不一樣。反而因為是客語的關係,大家在聽我的創作就像在聽外國歌一樣,不會受語言的限制,我可以自由地去做我想要做的曲風。
自然而然劇團特別篇:問答《聽風的歌》導演 邱融
我視這齣戲為一個寓言故事和縮影,初心是想為客家人找尋自己的記憶,因為在都市生活的客家人可能很少有機會進一步了解自己的文化根基。放大一點來看,其實尋找認同的徬徨不限於客家人。我也把劇中主角黃芳投射為台灣及自我認同,向外也對內不斷提問「我是誰?」。
WMWFF 特別篇:問答《光的孩子》導演 徐麗雯
其實我大部分的故事都是多線的,《光的孩子》是唯一一個單線故事。我也在寫本跟拍完的過程中覺得自己不太一樣,說不上來為什麼,很多看完的人也覺得跟我以前的作品不一樣。其實我一直都相對偏好異色或邊緣的題材,所以過去故事裡的人好像跟其他人比較無關,他們是一個個孤獨的個體,只是剛好交會在一起,可是《光的孩子》裡頭交織了比較多的關係線。
在創作的路上:返鄕重塑人生藍圖,盤思妤用動畫引起共鳴
盤思妤對在地文化和生活的敏感度,來自於從小在楊梅客庄成長的經驗。盤姓本就是台灣少見的姓氏,盤思妤的家族成員幾乎都相鄰而居,與親戚的孩子互相串門子,大人小孩聚在一起包鹼粽、做酸菜,是她最美好的童年回憶。
邱家驊 R.F. —— 孤 單
還記得,國小夢裡阿公罵得很兇:「不會講客家話,不是客家人!」 整個大家族裡,就我跟妹妹算是在閩南語的校園環境長大。每當家族聚會或是年節回鄉,聽不懂客家話讓我自認格格不入,習慣性地閃躲長輩與鄰居,總是自己一個人跑去後山跟大自然玩,那一份孤單,是長大後才知道的。
林科呈 James Lin —— 暖 暖
跟外婆一樣從美濃新寮跨溪而來生活的人,總會聊得更多、更多,也常常對我有更深的問候,有時候他們一開口會對著我說客語,但我一臉茫然,只能從中盡力抓取單詞當作線索。在記憶裡,無論是對話間的腔調,或者是語意本身,都是可愛的、溫暖的,伴隨著笑容的。
楊雅淳 Yo Yang —— 邊界之間的畸零空間
這些不僅止於表層的觀看,
那些邊界間「交談」之際的距離,
有著未被定義的想像,
也許是流動線條,或是有肌理的質感不等。
登曼波 Manbo Key —— 禮俗
想起兒時曾經聽過的鄉野傳說 ─ 不該去的房子,被嘲笑、排擠的社會邊緣人,那些荒謬的、小孩子看不懂、聽不懂的,竟然也成為自己身體裡的某個部分。回望這些破碎又成為一個整體的影像,看見自己的小鎮故事重新被上演。
康志豪 KRIS KANG —— 加利福尼亞家族
身處異鄉便格外迫切地想要釐清對故鄉、對血緣的情感來源,而成為一種藉由「離開」才能長出的自我探照過程 ─ 此系列試圖用攝影來觀察成長的原生家庭,並反思理想的家族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