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新埔義民廟任用新一代廟務執行 詹俊彥:「我喜歡傳統的東西!」
今年新埔褒忠亭義民廟建廟235周年,詹俊彥接到新埔總爐主蔡興隆詢問他有沒有為廟服務的意願。儘管長輩都擔心他尚未結婚,廟務繁忙會耽誤姻緣,不過對義民爺的連結與冥冥中的感應,加上廟務種種原就是他喜愛的事物,因此詹俊彥決定秉持初衷、實踐對客家信仰的傳承。
關西老字號製麵廠,致力向玉山看齊
關西鎮以麵食聞名,小小鎮上不僅麵館林立,還有多家小型製麵廠。位於明德路上的「玉山麵」是其中之一。生產麵條的金瑞珍工廠迄今成立超過百年,第四代游聲譚接手後仍維持傳統,以口感扎實的無添加麵條,滿足嘴巴挑剔的現代消費者。
開發柿染工藝更多可能—KirKir柿阿柿阿
替工藝建立可永續發展的未來,是許多台灣作坊努力的目標,長年致力於柿染文化的新埔柿染坊選擇與青年共創,以柿子台客語發音命名,成立品牌KirKir柿阿柿阿,至今超過六年。
我們可以如何看著一間老屋的消失?——藝術家劉千瑋
藝術家劉千瑋的藝術計畫《禁山14號》起源於一棟位於苗栗苑裡老家的土埆厝,並可被視為一種對文化資產保存方式的回應。透過展開,而不是規定問題,他的創作動力,或許可以化為一個更具空間的提問:「我們可以如何看著一間老屋的消失?」
化為身體記憶的原鄉念想與創作元素——馬來西亞藝術家區秀詒
藝術家區秀詒透過影像藝術,探討太平洋戰爭時期的日籍情報員「谷豐」在不同時代背景、不同媒體的形象呈現下,是否有什麼樣的象徵意涵?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饒愛琴的藝術創作與家屋追尋
從島嶼的西北到東南,饒愛琴用原地材料、身體力行的方式建造家屋,好似在為受到過度開發與傾倒廢料破壞的東海岸鳴冤,又似是她對於自己追尋的生命情境的隱喻。
「Hak dog」熱狗是苗栗人的識別與鄉愁
在苗栗市生活了50幾年的César Chen說:「早期物資缺乏,很多人吃不起舶來品熱狗,就將魚漿做成熱狗形狀,當作熱狗在吃。我到現在都還記得,小時候第一次吃時,那種興奮又開心的滋味。」
集眾人力量的料理!東部家族版本擂茶再現
4月底在花蓮市有一場擂茶聚會,由現年60歲、台鐵列車長退休的彭康發,展現傳家寶擂缽和擂茶棍,以2小時實作展演家族擂茶怎麼吃。「搭配當季蔬食的一碗茶泡飯」就是彭康發家族流傳至今的擂茶。
「這些題目總有一天都會連在一起的」——藝術家劉致宏
藝術家劉致宏的創作類型多元,從平面、出版印刷到地景裝置,近年更是投入陶瓷創作。他透過不斷地跨出界線,而所謂跨界,不僅止於媒材,更是關乎地域、文化,再以此回應作為藝術家的本質探問。
走在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地圖上——藝術家豆宜臻
細看她的地圖繪,將族人早期遺留的梯田駁坎、獵捕動物的陷阱、還有以事件或居民為名的地標,一一納入其中,淵源悠久的,甚至可追溯至清代。這宛如來自過往的零星線索,拼組成一座橋梁,引領觀者通向時空的彼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