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dˋge siiˊge tai hagˋ conˊzogˋ:songˇidˋheuˋiongˇsii kin ge fun hiedˋcongˋzogˋlauˊgeu mi gaˊfan
文|林佳蕙 攝影|KRIS KANG
走進平面設計暨插畫工作者楊士慶新遷的工作室,鑲著老玻璃的舊木拉門,搭配現代感十足的灰色牆面,在雨天中意外合拍地營造出淡淡的懷舊氛圍。「人家問我是什麼人,我都會說我是混血兒。」拉開門,他早已備妥一桌客家菜等著我們,親和力十足地招呼大家配著飯菜閒聊,父親是客家人而母親是閩南人的他,談起自己的成長背景和走入設計的歷程,在在表露著他在這塊汲取各方文化影響的土地上,經由日日生活而於自身形成的特殊樣貌。
憶想當初,從小對畫畫就特有熱情的他很早就經歷了美感價值觀的拉扯,「以前一直很想當藝術家,但我到國中的時候,老師就說你畫的東西又不好看,要寫實不寫實,也不是特別抽象,一直覺得我畫的東西很奇怪,但我還是堅持畫我想畫的東西。」
翻開他今日的作品集,專輯設計上的童趣插畫,便很近似當年他的塗鴉風格。雖然得不到傳統美術學院的認可,但幸好他沒有放棄夢想,大學選擇踏入設計科系,也在這個階段遇到了自己的伯樂,協助他在個人風格與市場需求中找到了絕佳的平衡點,他說:「當時老師覺得我的東西太藝術,希望我可以將創作和設計結合,因此大學四年間不斷磨練我。我很高興能夠認識他,而我現在的作品裡還是保留著我想要做的一些很插畫感的東西。」
除了充滿手感的插畫,大學時期即會收集各式包裝紙、對材質運用頗有心得的楊士慶,常會到選品店、五金行或生活用品百貨尋找靈感來源,藉非傳統紙材的異材質,營造出讓人一眼難忘的效果,「現在我想做的是讓人留下印象、想收藏的東西,成為設計師骨子裡一定要有美感、那是最基本的,但唯有大膽嘗試才能讓美感變得更厲害,所以我喜歡使用不同材質,或是做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豐沛香辣的靈感養分與客式滋味
而如此擅以不同材質搭配、創造混搭記憶點的他,也確實來自一個閩客混血的家庭。儘管不刻意強調族群身分,更不認為自己像外界對客家人的想像那般勤儉,楊士慶卻在飲食的習慣上深受客家影響,並且承襲了家裡重感情、愛交朋友的性情。
家中自釀的紅糟、橘子醬、梅干菜,填充著他最早的飲食記憶。如今,他最喜歡帶著朋友品嚐家鄉菜,而他所喜歡的客家菜,亦如他的設計那般有滋有味,對他來說,家裡餐桌不可或缺的客家小炒就得炒得夠辣、薑絲大腸一定要夠酸,鹹豬肉也得有足夠香氣,濃濃重重,一如他的作品,特具個性,不具身分不明的曖昧滋味。
只見他話鋒一轉拉回對設計的看法,楊士慶解釋,台灣設計其實是各種文化影響的綜合面貌,難以一言蔽之,而客家的元素絕對是光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今日的設計師無法偏廢,得持續地自各種文化渠道中攝取養分,他說:「以前我們會希望成為某人,但現在已經不是這樣。台灣近幾年的設計,一代比一代強,隨便打開IG都可以看到很吸引人的風格,很多素人慢慢崛起。所以我會一直告訴自己要不斷認識年輕人、了解他們喜歡的東西。」根源自族,吸收多元養分,亦不忘持續更新視野,這就是他的設計在這個時代令人嚮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