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ˋ siiˊeˋ」ge vuˋsud gungˊfuˊiuˊ eˇxinˊge conˇ siinˇ
芎林
文字 潘醇|攝影 林家賢
客家方口獅的造型與常見的北部開口獅、南部雞籠獅和廣東醒獅有明顯區別,獨樹一幟——碩大的方口和渾圓的獅頭象徵天圓地方,頂部繪製的陰陽八卦與前額王字紋飾莊重威武,左右頰的毛筆與葫蘆寄寓文武並進。靈活開闔的方口與演出中必備的草蓆,則標誌了客家人大口吃四方,無論走到哪裡都能掙出一席之地的堅韌精神。
芎林過去是遠離市鎮的農村,因此不少來此墾拓的親族都會邀請武師授藝,讓鄰里習武強身、保護家園。這樣的精神也漸漸融入芎林的舞獅演出中,客家方口獅的「全棚獅」演出就結合了舞獅、拳術以及兵器等段落。在芎林舞獅最為盛行的時代,曾有鄭、張、黃、田等四、五個姓氏的家族獅團,如今僅剩鄭家和張家獅團仍在校園和社區繼續傳承這項獨一無二的在地特色。
新竹縣客家武獅文化協會團長張健銨儘管已經高齡八十歲,仍長期熱情參與、推廣芎林客家方口獅,留下不少珍貴的文字和影像紀錄;作為張家獅團第四代、二十多歲的張家斌從國小就開始接觸舞獅,國、高中時開始意識到這些身懷絕技的長輩將逐漸凋零,也擔憂傳統技藝無人承繼,因此正式投入獅團中學習,希望能承繼這項特別的家鄉文化。芎林方口獅曾有一段傳承斷層,年輕的張家斌一路走來並不輕鬆,但演出過程中舞獅與鑼鼓應合的氣勢、現場觀眾專注的目光,都成為他接下這項傳統文化重擔的動力。
在疫情相對緩和的時期,獅團每周晚間都會集合訓練兩到三次,並在藝文活動、商鋪開幕、進香儀式、動土典禮等場合出團;年節前後更是舞獅的旺季,平均一年大約會有二十多幾場演出。除了延續傳統,獅團近幾年更與劇場工作者、九天民俗技藝團成員合作,積極融入鼓樂、舞蹈等元素,希望能為舞獅演出編排注入更多元的新鮮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