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ˇngiam gungˊ ngi
池上
文 羅正傑|攝影 羅正傑
藍草曾是台灣的主要種植作物之一,因品種多元而獨特、提煉出的色彩各具魅力,也一度成為外銷的大宗產物。當時人們時興穿著層層渲染、漂洗而誕生的藍衫,讓街道景致也充滿魅力。隨著時代變遷,開始引進歐洲化學染料後,讓台灣傳統藍染產業大受打擊,種植藍草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生長於池上、並於臺東從事教職工作逾30年的徐季筠,偶然在學校的工藝課程接觸到藍染,其呈現出的色彩像極了家鄉的天空與海洋,讓她深深著迷,愛上了這項技術,也跟教授她這門技藝的老師約好,退休後要一起玩藍染、到各地授課擺攤。儘管這位老師因病離世了,徐季筠仍然信守承諾,持續投入鑽研藍染工藝。
退休後,她回到了故鄉池上,開始與農民合作種植藍草,也在稻田邊設立了工作室「沐藍池上」。除了不時在工作室舉辦課程,也常到臺灣各地講座推廣,希望能讓更多的人能夠瞭解藍染這項技藝。推廣之餘,她也運用東部種植的藍草為創作基底,透過藍染勾描出生活的周遭感受到的在地文化,希望透過這項屬於台灣的工藝,不僅染池上的稻田、染縱谷的山嵐雲霧、染出臺東的海洋,也染出屬於台灣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