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ˊsan zung caˇjin qienˇge cab coˋgonˋ liˊ hog
玉里
文 林鈺雯|攝影 李維尼
今年,赤科山上萱園居裡的茶種紫鵑,與雜草共處了整個夏天,仍然長得很高。紫鵑屬於普洱茶系喬木,可做成不發酵綠茶跟全發酵紅茶。據說,紫鵑製成的紅茶甜味中帶有特殊花香味。「它的味道與眾不同。」萱園居主人楊枝卿說。
楊枝卿的客家血緣來自從新竹竹北搬到花蓮的爺爺奶奶,而外婆是苗栗人、母親在花蓮出生,父親會講四縣和海陸兩種腔的客語。「自己開始做茶、瞭解茶之後,跟很多人交流後才發現,客家人對茶的執著非常明顯。」枝卿說,茶在客家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角色。
起初,赤科山上沒有人做有機種植,萱園居跟著縣府無毒農業政策開始嘗試,將本來種植兩公頃的烏龍茶轉作有機,第一年經驗不足,茶樹都死掉了。「像是人體原本習慣吃垃圾食物,要改吃健康食物,需要適應。」枝卿說,眼前這一片茶園最後僅存金萱的部分。即便專家學者提供許多建議,幾經測試卻都沒有效,只好自己找方法。
枝卿決定從「種茶苗」開始,有機茶樹長得很慢,儘管病蟲害少,但雜草多,「你知道什麼時候要拔草,但請不到人拔草!草長到蓋過茶,茶就被悶死了。就得重種。」她表示,幾年下來,終於掌握到除雜草的時機和除草的方式,而要種新茶就種一個人管理得來的範圍。
今年種了兩千棵紫鵑,考量到有其他茶種跟金針要顧,枝卿買了稻草蓋滿土地,成功地抑制雜草,將這塊有機茶區顧起來。回顧過往,夏天熱得要死也堅持把草除光,結果蟲沒有草可以吃,太陽太大就把茶曬死了。「做過後,要修正,別人跟你講才會被點到。」種植這件事,一分耕耘一分體悟。
談到赤柯山20年來主打的金針花海景點,枝卿憂心地說:「今年踩了花根部的泥土,土硬了之後,隔年很難再長出花來;遊客每年都在踩,還要怪農家沒管理好、花沒開好。讓人很灰心。」枝卿認為,自然資源有限,除了控管人潮,也該轉念,「希望更多人來到這裡,是為了體驗在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