靛花 tien fa
  • 立即訂閱
  • 地方與全球
  • 生活與文化
  • 探索與發掘
  • 會員中心
  • 關於
    • 關於我們
    • 訂閱說明
    •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
    • 聯繫我們
靛花 tien fa 靛花 tien fa
  • 關係
  • 音樂
  • 飲食

媽媽的手藝是通往家族記憶的任意門 音樂創作者黃玠

  • 2025/04/04

aˊ meˊ ge suˋ ngi he tungˊ hiong gaˊ cug gi i ge im i munˇ
imˊ ngog congˋ zogˋ zaˋ vongˇ gie

文|楊孟珣
圖|Kris Kang
場地協力|知了咖啡

料理串起了人與人的情感,也喚醒一代與一代之間的記憶;看似遙遠,實則親近。音樂創作者黃玠身為擁有1/4客家血統的歌手,循著餐桌上的軌跡,重新挖掘與拼湊屬於自己的客家記憶拼圖。

許多人認識黃玠是從一首《香格里拉》的民謠旋律開始,「香格里拉在哪裡?讓我們去找尋」平靜且深刻的歌詞,撫慰了聽眾的心情。作為土生土長的臺北人,黃玠到三十多歲才發現自己擁有1/4的客家血統。在得知自己的外婆是新竹關西客家人後不久,他騎著摩托車、沿著台三線造訪這座純樸小鎮,訝異地發現當地高中生們都說著一口流利的客語。「我感覺那裡有股蓬勃的生命力,雖然在地人會自嘲小鎮『好山好水好無聊』,但卻對地方有著強烈的歸屬感,這讓我很羨慕。」

理解客家文化,從味覺與聽覺開始

「其實我真的對客家文化很不熟⋯⋯昨天為了這個訪談還一口氣把《茶金》看完。」黃玠剛坐下便先自首,引得眾人大笑。由於外婆在大學時辭世,母親也未曾主動提起家族的客家血統,因此黃玠對客家文化總像是圈外人般懵懂。「我有個大學同學是屏東竹田人,有次到他家開的麵店吃麵,不誇張,我到快20歲才第一次吃到客家粄條,很喜歡!」回憶起初次嚐到粄條的滋味,黃玠露出發現新大陸般難掩的興奮表情。

味覺成了理解文化的敲門磚,客語帶來的聽覺衝擊則帶給黃玠另一種層次的體驗,例如聽見同家經紀公司的音樂人黃小楨與家人通話時的流利客語,讓黃玠印象深刻。「慢慢才發現原來身邊有這麼多客家人。而我繞了一圈,才發現自己也是客家人。」回頭詢問母親才知道,外婆在關西出生,去嘉義縣蒜頭村讀書工作、嫁給外公,為了融入當地,只講日語和閩南語,就這樣客語在家族中消聲滅跡,只留下隱晦的飲食線索。「我覺得年輕一輩的客家人有種保護文化的使命感,但對外婆那輩來說,只是為了能在變遷的時代中生存下來,才選擇閩南語當成主要溝通方式,這並沒有對或錯。」黃玠補充。

循著餐桌拾起一片片客家記憶拼圖

瀏覽黃玠的社群平臺,不時能看見他分享過年時節,家中餐桌上擺滿的母親拿手料理:從豪邁切塊的香煎烏魚子、東坡肉、無錫排骨、麻油松板肉等,媽媽的味道早已成為他味蕾的定錨。「我媽真的很愛做菜;我外婆的料理走的是道地客家風味,但是我媽會嘗試各種不同料理手法與食材搭配,甚至還有一本厚厚的筆記本記滿自己研發的食譜。」黃玠提起媽媽的手藝,言語間流露著驕傲。

黃玠的母親出生於嘉義縣蒜頭村,是家中六個孩子的老么,從小跟著母親學做菜。而後進入出版社工作,受到作家簡媜邀請,為《吃朋友》一書擔任創意主廚,將書中承載各式回憶的菜餚重現餐桌,共計八十多道手路菜,菜系涵括江浙、客家、閩南、福州,乃至西式,道道都展現了黃媽媽的烹飪實力。「我媽做的菜很少重複,只有幾道經典菜色會反覆出現,例如高麗菜封。不過我直到前幾天問了我媽才知道,原來高麗菜封是客家菜。」黃玠大笑,原以為客家文化十分遙遠,未曾想過在每日飲食中竟是老班底般的存在。

放下筷子、拿起鍋鏟

也因為母親人人誇讚的好手藝,2020年受知了咖啡邀請,舉辦「黃媽媽酸甜苦辣廚房」料理課程,分別以酸、甜、苦、辣四大味覺為主題設計一系列私房菜單,其中「苦」的菜色包含傳統割稻飯(註1)、上海㸆芥菜、沖繩苦瓜,及菜脯蛋,可見黃媽媽的料理不分國界、菜系,只講求舌尖味蕾的豐富享受。

「我媽一直想教我做菜,可是我一直到疫情期間才開始對料理產生興趣。那時報名料理教室的大部分是國民(註2),而我是助教也是學生。」黃玠的口味受媽媽料理影響很深,喜鹹也嗜辣,「我做菜的優勢是知道什麼東西是好吃的。」他笑著說。隨著年紀漸長,黃玠逐漸放下筷子、拿起鍋鏟,現在偶爾也能下廚房、炒一道拿手的蝦仁炒蛋,或是跟著媽媽一起親手做家中常備的辣椒醬。

2022年黃玠出道15周年,舉行《今年,25歲》巡迴演唱會,今年預計發行的新專輯將以不同類型的關係為主軸,如親子、夫妻、情侶等,其中近半數作品創作於疫情期間,映照了黃玠的心境變化。「這段時間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精神折磨,但我想好好記錄下整個世界都停了下來的感覺。」黃玠說。他仍是那位時常繞著操場慢跑、勤勤懇懇地為國民寫上二、三千字信件的國王,不同的是此刻的黃玠經歷過生命中的高低起伏,回望了家族愛恨交錯的歷史。

如果說創作是一種給予,料理又何嘗不是?在烹飪與進食之間、在汲取靈感與創作之間,也在在給予與被給予之間,黃玠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實自在。

註1:「割稻飯」是早期農業社會在稻田收割季節,會邀請親友鄰居互相幫忙割稻,並將家中最好的飯菜端出來宴請親友代替酬勞,因而稱作「割稻飯」。
註2:黃玠暱稱他的歌迷為「國民」,而黃玠是黃玠國的國王。


一件跟客家有關的物件

花布枕頭

「小時候以為大家的枕頭都長這樣,長大後才知道原來這叫客家花布。」黃玠說,家中僅存的花布枕,枕芯以檜木球塊作為填充物,現今十分少見。

Share
Share
Tweet
kyra900420

Related Topics
  • 驚蟄號
Previous Article
  • 戶外
  • 探索
  • 自然

昆蟲學家徐堉峰: 「別叫我權威,我只是個以興趣維生的幸運兒

  • 2025/04/04
View Post
Next Article
  • 文化
  • 藝術

在表演中反覆穿脫身分 ——劇場人 徐堰鈴

  • 2025/04/04
View Post
You May Also Like
View Post
  • 庄內新聞
  • 飲食

市場裡的心靈綠洲——一味淨生活

View Post
  • 商業經濟
  • 庄內新聞
  • 飲食

找回兒時記憶的水里——阿聰師什錦麵

View Post
  • 飲食

踏遍港都與台灣各地書寫「合味」精神――飲食作家郭銘哲

View Post
  • 庄內新聞
  • 飲食

苗栗味從這裡開始——南苗市場

View Post
  • 關係

擁抱多元的性別之家——風城部屋小凱與禹龍

View Post
  • 飲食

一探新竹獨特小吃「粉沯」!

View Post
  • 音樂

與生活摩擦的痕跡,便是繭的形狀——客語歌手邱淑蟬

View Post
  • 飲食

醞釀飲食與人情——屬於客庄的在地慢食運動

靛花 tien fa
  • 關於我們
  • 訂閱說明
  • 聯繫我們
  •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
前天看到一隻兔子,昨天是鹿,今天,你。

Input your search keywords and press 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