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i sag qiongˇ cunˊ fadˋ hiˋ ge liug siid vunˇ fa
公館
文 涂月華|攝影 林家賢
受到疫情影響,人們的活動停頓不前,植物們卻從未停止他們季復一季的綠芽與盛放。出產紅棗盛名的石墻村,推動綠食的力量也依舊認真向前。
石墻村會開始推動綠食,可以從Me棗居自然農園開始說起,Me棗居園主陳淑慧2008年從台北來到苗栗石墻村,起初是為了讓家人與愛犬有個更好的生活環境,於是買下農田,開始接觸紅棗的種植,卻也讓她體認到友善環境耕作的重要性。
而後她與幾個好友,將石墻村位在穿龍圳上的老房重修後,改建成販賣鹽滷豆腐、豆花的穿龍豆腐坊,陳淑慧說,這並非只是一間社區裡的好豆腐店,而是可以從這裡開始,開啟台灣黃豆被看見的契機。「有人吃,才有人種;有人買,才有人做。」本著相同的信念,福基街上接著有了94友善小鋪,這個集結了苗栗周邊鄉鎮友善農產的小店,試圖透過商業模式,推動青年回流農村。去年,陳淑慧在資源並不充足的條件下,將另一棟在水圳上頹圮多時的老屋,花了四年時間,重修成務實卻又充滿意識形態的新生老屋,並命名為宜移適物所,預計在此推出食農講座課程,更加完整了石墻村推動綠食及活化農村的願景。
近幾年,Me棗居也加入了食用花卉市場,陳淑慧在田中種植萬壽菊、矢車菊、杭菊與琉璃苣等,實現了她擁有一片花園般田地的美麗夢想,從而喚起在地客家食花舊文化沉睡的靈魂。
客家人食花的飲食文化印象並不顯明,但從苗栗地區部分傳統早餐店的菜單上,仍能見到金針豬肝瘦肉湯,就能窺見一二。不論是新鮮金針花料理、過季不結果的南瓜花烰菜,廣受歡迎的杭菊花茶,抑或是現代餐盤上美麗的矢車菊與琉璃苣,在公館石墻村裡,都能找得到客家人食花的新痕舊履。陳淑慧說,之後園區還會開設食用花小旅行,期待讓更多人認識這樣的客家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