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ˊ buˊ ngi minˇ meu im iun xinˊ idˋ toi meu vu ziibˋ hangˇ
zamˊ zun ngien :「ngaiˇ gagˋ i conˇ tungˋ ge dungˊ xiˊ
文 傅崇豪
攝影 林家賢
甫承擔新埔褒忠亭義民廟廟務執行的詹俊彥說,小時候外公用50cc的機車,載著自己和外婆到廟坪來看大豬公,吃用糯米、黑糖、薑一起煮製而成的糖粥,就是他對新埔聯庄義民節的記憶,那傳統滋味的糖粥比起現在用黑糖水泡蓬萊米來得更香甜可口。「十歲那年是我第一次經歷新埔聯庄義民節,看著外公外婆虔誠的準備,留下深深的印象。」
在外公外婆家長大的詹俊彥,禮俗規矩都來自對外公的耳濡目染,外公並不希望他學習請神禮儀,擔心未來責任重大,比較辛苦。阿嬤(饒平人不叫阿婆)很會做粄,詹俊彥也跟著學,外婆覺得廚房太熱,男孩子不要進來,但他不僅都學了起來,高中跟大學還念了食品相關科系。來自外公、外婆的傳承,讓詹俊彥從信仰和飲食上傳承客家文化。

戴牙套,有著捲髮、穿球鞋的詹俊彥,從外表面貌看來與同輩並無不同,幾年前父親身體欠佳,除了祈求義民爺保佑,詹俊彥帶著一隻香旗,一份份包好的金香與親手寫的文疏,騎機車環島了17天、參拜三十多間廟宇。去年新埔聯庄輪值當調他也準備了一條神豬供奉義民爺,並設計早期傳統的豬羊棚。準備過程中外婆過世,詹俊彥儘管心中難受;但他知道這一切心意與歷程義民爺都會收到,因此忍著傷心繼續完成對義民爺的祀奉。一路從字姓燈籠、豬羊旗、五牲旗的種種過程,讓他更體會節慶中八音、傳統食物與習俗的密不可分。


今年新埔褒忠亭義民廟建廟235周年,詹俊彥接到新埔總爐主蔡興隆詢問他有沒有為廟服務的意願。儘管長輩都擔心他尚未結婚,廟務繁忙會耽誤姻緣,不過對義民爺的連結與冥冥中的感應,加上廟務種種原就是他喜愛的事物,因此詹俊彥決定秉持初衷、實踐對客家信仰的傳承。「請不要叫我廟公、廟祝,就叫我阿彥。」到義民廟工作後,他得重新學習許多祭祀流程與禮俗,勤練毛筆字、寫香旗與各種疏文,念祝文的節奏音調也是精進的重點。剛上任不到60天的阿彥成為廟裡新血,儘管年輕經驗不足,但卻更可能帶著年輕人回到廟宇。他與幾位對文化習俗認識很深的好朋友,正共同努力希望增加年輕一輩的認同。
「宣揚義民爺,除了辦活動,也要走出去給人家看。」詹俊彥對未來的想像,從奉飯創意、盤菜擺飾比賽、義民爺的各地出巡到招募青年義民軍,還有鑼鼓隊、八音和獅隊也是他的守備範圍。希望能讓義民爺和客家文化被更多人看到的他,再度重複說了這句話:「我喜歡的就是傳統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