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ˊ soˊ iunˋ i tungˇ ziinˊ siid ge guiˋ gai ngienˇ giu
ngi sud congˋ zogˋ zaˋ liongˇ tinˇ iugˋ
文 于念平
攝影 劉川風
近年在北台灣淺山地區進行田野調查的藝術創作者梁廷毓,近期的作品《斷頭河計畫》在泰雅部落、漢人聚落、日人統治和客庄交界處搜集傳說。他從自身客家族群出發,呈現這片土地上各種移動的人。
台灣的民俗文化展現了這座島嶼上歷史與族群的豐富樣貌,而習俗與信仰又以無數變體形式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如夜教活動、鬧鬼地點探險,或營火晚會的鬼故事,若深入挖掘這些常民生活面向,民間傳說與靈異體驗之間,往往交疊了不同族群歷史,蘊含著深具文化價值的訊息,引人探尋。
有顏色的鬼
外表冷靜,有著超乎同輩年齡沉著眼神的梁廷毓,打開隨身皮夾,細數有五、六個關渡宮平安符,是過往就讀台北藝術大學以來舉辦活動的儀式象徵物。成長於中壢一帶的客庄,老家則在關西的梁廷毓從小就聽著重口味的民俗故事長大;例如清乾隆時期的林爽文事變中於竹塹新埔所建的義民廟,由來的故事裡包含一架載了犧牲者的牛車,而廟址後方也真能找到古墳。
梁廷毓說,雖然自己並沒有體驗過所謂的靈異事件,不過,「國小時有個朋友有陰陽眼,常向我說他看見的物事,像是路燈下會有紅色或綠色的『氣團』。」大伯也曾經向他描述過一種綠色的鬼火,還有池塘水面無端出現的行走腳印。這樣帶有強烈色彩的世界,就成為他對鬼魂的早期印象。當時電視上播的幾個節目,也加強了這種世界觀的養成。
「電視表現鬼的方式也經常是顏色。」如《玫瑰瞳鈴眼》、《藍色蜘蛛網》就是他小時候常看的節目,而專門探討靈異現象的節目《不可思議的世界》更讓他印象深刻。這種打著紅、藍光、風行於台灣1990年代的風格化電視鬼魂視覺,不僅影響了梁廷毓後來裝置作品的形式和視覺,也讓他意識到:「有陰陽眼的人看到的世界跟我不一樣,那是個『人鬼共存』的世界。」
「人鬼共存」與多彩詭迷的靈魂世界,或許可說是梁廷毓的創/研關懷之核心。
嫁接看不見的世界
大學以後進入藝術學院,梁廷毓在批判性思考養成和論述的訓練過程中,內在卻慢慢出現拉扯。「我所學的皆是理論、邏輯、科學,這些知識卻無法與日常裡所謂不科學的經驗有所銜接。大家習慣這類事物存在,卻不認為它值得認真討論。」梁廷毓表示,對他而言,嫁接「人文科學」與「其無法解釋的事物」之意義在於,指出科學如同傳說一般只是知識體系之一,且後者並沒有比較不複雜深刻,只是在西方啟蒙以來的理性主義價值體系不被認可。因此,他也透過行為藝術來對此提問,曾在關渡平原策劃過以「夜叫」形式進行的走讀活動。
而以梁廷毓近期的作品和田野調查經驗來說,進入北台灣淺山地區,在泰雅部落、漢人聚落、日人統治和客庄交界處搜集傳說時,受訪者以親身經驗訴說靈異體驗,只要一放進科學的知識體系裡,就會被化約為「人對歷史的想像」。梁廷毓觀察到,在族群歷史交疊處,具有不同靈魂觀的族群之間,卻往往分享共同的鬼魂形象:被拿了頭顱的無頭鬼。究竟無頭鬼是作為一個留存在當地漢人與泰雅人意識中都很強烈的文化符碼,還是某種被分享的見證?
「你認為鬼魂與靈的存在是隱喻還是真實的?是『徘徊的幽靈』(haunted spirit/ spectre)還是『真』的?」在與其他藝術家或策展人討論鬼魅論述時,梁廷毓總會先問這個問題。這個提問對他而言能幫助界定討論方向、劃分兩者細微卻重要的差異;在信仰上則不需二選一,而是彈性地來回這兩種討論界域,來擴展圍繞著靈的談話。在這個來回的彈性過程中,什麼是屬於「人」或「非人」範疇,就變得更有趣且有創造空間。他將此大問題放進一個詭辯當中:「我們無法問神明:『祢是我想像出來的嗎?』」
文化的流動與渡越
梁廷毓的創/研尚有另一個重要的向度:一個族群的開發史,是另一個族群的受難史。他從自身族群出發,卻並不固著在所屬族群的主體來建構單一史觀。更突出的特徵是「渡越」。如沒有身體的鬼魂,從一處棲往另一處,攜帶著歷史的情感,卻不限於一個主體。
訪問新竹靠近客庄部落的泰雅族耆老時,梁廷毓發現長輩的客語講得非常好。「這是因為過去有長達六十年接觸客家文化經驗,因此他們會講客家話不是自願的,而是生活所需。」語言的混合,顯示的是族群間的複雜狀態,而非僅是意識形態或資源搶奪形成的敵對。
甚至,當不同族群間早已共享語言和鬼魂時,如何能只看見、只論述其中之一呢?
今年的浪漫台三線藝術季,梁廷毓《往返客庄與部落之間的人》在金廣成文化館展出,此作亦為《斷頭河計畫》的一部分,以裝置結合影像創作傳遞在桃竹淺山地帶田野與文獻回顧的成果,是論述、也是作品;是客家,也不只是客家。
(註)相傳1787年林爽文事變時,波及到今新竹市的竹塹一帶客庄,與之相抗的客家義民軍一方以牛車載著犧牲的人,牛車在一處停了下來、怎麼也不走,請示神明後,在原地建了廟,也就是現在的褒忠亭義民廟。
一件與客家有關的物品
《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
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出版
480NT$
這本書開啟梁廷毓大學時期探尋自己家族的興趣,而義民廟也是從小的記憶之一,於是就成為他創/研的切入點之一。在第2屆浪漫台三線藝術季中梁廷毓帶領走讀活動,在關西金廣成文化館附近的淺山地帶,他結合18世紀《淡新檔案》當中的紀錄圖文,和此地田野過程的分享,讓眼前風景中的過去樣貌開始在參與者腦中顯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