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ˇ ziiˋ ngi sud boˋ sunˇ ziinˊ gui zugˋ med giˊ sud
文 傅崇豪
攝影 林家賢
在北台灣客家重要祭典義民祭籌備期間,新竹縣新埔鎮客家庄的糊紙手工業家族一如往常地忙碌。
祭典中之大士爺的骨架材料比起木料角材,目前仍是使用桂竹製作竹篾;儘管竹篾製作較難掌握平整度,但這項技術一直被保留新埔民俗手藝店中。「以前我爸還要騎著打擋摩托車去旗山義民廟做糊紙一個月!」劉保志回憶說,除了新埔義民廟、北埔慈天宮,其他區域的義民廟都曾委託他們製作大士爺。義民廟義民祭典儀式中,紙糊大士爺大身上的鎧甲是最講究的部分,可知祂屬「武官」造型,胸前的金黃色戰甲是以手工摺紙製作。
紙糊工藝範圍很寬,民國70到95年間是殯葬業相對輝煌的時期,現在工廠內多以廟宇裝飾、大型裝置藝術、地景、節慶、花燈藝術和維修維護為主。廟宇在進步,紙糊業也必須跟著進步。紙糊的技藝和傳統工法隨著時代演進,有保留也有變革,材料推陳出新,像是不停面臨紙張的挑戰,印刷廠和其他糊紙廠的新技術也必須學習。
過去糨糊以麵粉加水、硼酸製成,現在則有了化學用品管制,只得從專業的糨糊公司進貨,然而煮糨糊的店家愈來愈少,也有了未來面臨缺貨的隱憂;白膠除了成本高,黏性太黏也是問題,必須混以糨糊調整。
由於糊紙手工製作時節落在暑假的普渡與寒假的元宵兩大旺季,劉保志與弟弟劉邦彥童年時不僅必須分擔家務,年前廟宇建醮拜拜的時期,父親常常忙到接近過年,母親則在工廠分擔辛勞、同時還必須處理家務。現在接下了家業,兩兄弟比起以前更能體諒父母的辛苦。
2013年曾參加新埔義民祭與日本青森的睡魔祭國際交流,劉保志從日本經驗來看文化傳承,「只要一件事是對的,我們就一直接力下去。」他說,「一個活動只要持續做就會變成文化,有人接續,就變成傳承。」這項技藝可以養活一個工廠十幾個人,文化傳承的辛苦點滴在心頭。「只能始終如一地把花燈、神轎做好,保持傳統的本質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