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ˊ lagˋ gienˊ ngie eˋ peuˊ hiongˊ,siiˇ jiedˋ tungˇ ngidˋ songˇ ge gaˊ cug mi xi
文|李姿穎
攝影|陳安嘉
開過景色迷人、綠意蜿蜒的山路,駛進山谷間位在獅潭新店老街的邱媽媽客家菜包,廚房內傳來清新的艾草香,劉東榮正在做包餡前的前置作業。劉東榮的太太與我們分享新鮮採摘的艾草:「這是附近阿婆自己種的,阿婆們年事已高,越來越不容易,以後要吃到這樣的艾草香越來越難了。」使用的現地艾草不僅在庄內飄散香氣,各地饕客聞香而來,全素料理食材,堅持使用口感Q彈的花東米,引進產地最優質的萬丹紅豆、阿里山萵筍等,使得邱媽媽客家菜包的好手藝人盡皆知。
劉東榮與太太過去在金融業工作,因好友的母親邱媽媽年事高,期盼有人接手與傳承粄的精髓,於是找上從小就會做粄的劉東榮。他憶起小時候,家裡大大小小都要一起製粄,母親會在熱鬧的街上擺攤,「以前特別是清明時會特別忙碌,現在大家日常也吃艾草粄。」有墓粄之稱的艾草粄,常使用在清明祭祖,因清明時分也是艾草盛產的季節。對劉東榮來說,年節時分、早餐日常,與家人一起共桌吃艾草粄的畫面,是一份雋永的滋味。
談起記憶中的艾草粄與邱媽媽客家菜包的的口味,劉東榮記得古早的艾草粄十分黏稠,經常沾黏手指,需要反覆的揉捏才能形成Q度;古早媽媽使用石頭脫水形成粄粹,石頭也成為孩子們印象中沉甸甸的家族記憶。古早用豬油,但劉東榮為了讓更多人都能品嚐粄的風味,堅持全素,艾草粄裡的蘿蔔絲調味單純,僅使用植物油、蘿蔔絲、豆乾、醬油、胡椒粉,經過長時間慢火炒出鹹香。
製粄作業繁複,劉東榮幾乎以一己之力完成,好在有太太幫忙打理店務與採購食材,兩人齊心撐起這間傳統老店。店裡難以說明誰是明星商品,手工純米蘿蔔糕、本地芋頭做的香菇芋粿巧、少見的竹筍酸菜包、花東圓糯米製成的月桃葉粽⋯⋯,店一開,常常就被一掃而空。這些經歷巧思的客家菜包,有著邱媽媽的手藝,也有著他母親的底蘊,劉東榮承先啟後,用自己的味道打造出更符合時代喜好的菜包,但願能黏住家族情感的粄能牽繫客家記憶,他喜歡看著顧客大啖食物的表情:「有人吃,味道就可以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