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gˋ iˋ zagˋ caˇ gui:siid doˋ fuˋ dabˋ dabˋ eˋ,zang denˋ dedˋ doˋ fiˇ gamˊ——guedˋ zanˋ miangˇ caˇ iunˋ guedˋ sii
文|吳孟倫
攝影|李維尼
龍潭以東,是水源匯集之地,每至穀雨,山嵐如瀑縈繞台地,為茶樹帶來所需水氣。此時採收的穀雨新茶為春茶,是大地經過嚴冬的休眠期孕育而成,營養素多,口感溫潤,啜飲一口茶湯,有萬物復甦的氣息。
立夏之後,龍潭高台地的濕熱環境成為小綠葉蟬的棲地,經著涎作用,產出帶有蜜香的東方美人茶;霜降入冬,強勁乾冷的九降風拂過,茶樹為抵禦氣候累積氨基酸,讓冬茶喝來香氣濃郁,苦而回甘。
因著肥沃的土質與適切的自然地形,龍潭曾是台灣產茶原鄉,直到工業發展蓬勃,北二高開通後,長輩深知務農的辛勞,紛紛將年輕一輩推向工業區發展,製茶產業逐漸沒落。做茶世家出生的尹國士也曾到城市裡打拼,「我看過很多從商的朋友經歷大起大落,因股市一蹶不振,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回來,除了接下做茶的家業,也發現當我生活於自然、以茶學禮,日子步調慢了,更能享受當下,享受每個早晨與父母親用餐的平凡時光。」
有機農法,師法自然
「國展茗茶」位於龍潭高平村牛欄河畔,四周環山綠意盎然。半世紀以前,尹家祖先便於此地開展種茶事業,第二代接班人尹國士積極推動產業轉型,以自然永續的有機農法製茶,「從小與父輩一起耕作,看著他們身體受到農藥迫害,我想要找到一個更安全、健康的農產品,以無毒的方式耕種。」懷著友善土地的心念,尹國士回鄉與四季生息、師法自然,漸漸習得萬物相生的生活哲理。
指著雜草蔓生幾乎與茶樹一般高的茶園,他說,「一眼看過去覺得只是一片雜草,其實它是個多樣性生態系,風土、植物、昆蟲與動物在環境中相互作用。」尹國士彎身採下一片龍葵葉,「這塊土地裡的草生植物有高、中、矮的,葉片寬厚的龍葵可以在降雨時接住雨水,讓水順著葉片滑落泥土,不會因瞬間雨量在表層產生泥濘,給予茶園良好的透水性。」語畢他又望向樹梢,說起幾年前茶園曾被虎頭蜂大量築巢,尹國士選擇向自然學習,研究各種虎頭蜂的天敵,最後將黑亮的大山蟻放進茶園,一點一滴建立起茶園的生態平衡,現在茶園裡再也不見虎頭蜂的蹤跡。
談起轉型做自然永續農法的初期,尹國士形容那是一場兵荒馬亂。周圍土地施放農藥,因此所有害蟲、益蟲都跑到了自家的無毒茶園,如今轉型成功的景貌是透過不斷堅持,周遭林相改變、土地休耕後,以時間和耐心,緩慢復育出的豐富生態系。「所以,有機農法強調的生態平衡,不只是指一塊田,而是在地的生態。自然是環環相扣的,我們必須要理解這一點。」在千百種生活方式中,尹國士以自然農法為途徑,透過做茶靠近自身與土地,選擇與自然共生。
茶樹落地,生生不息
在尹國士的記憶中,與茶有關的深刻回憶是微風吹來,酣睡於自然的自適;是與祖父輩徒步同一條小徑,為家族耕作、付出的農家精神;是製茶工序裡曬茶青、焙茶、揉球時散發出的層次香氣。
回鄉推動有機農法之餘,他也希望透過推廣「製茶DIY體驗」讓更多人藉由實作走入自然,置身有機茶園環境、付出勞動採摘茶心、體驗製茶工序,因而明白澄澈的一口茶湯,是經過許多雙手的勞動醞釀而成;每一片茶葉皆是經過繁複、專業的製茶技藝,因而成就口感溫潤、獨一無二的醇厚風味。
作為一個客家後生,尹國士不只研究茶,也細究客家文化。他從做農時期便留下來的「食茶」款待文化,聊到傳統嫁娶中,茶禮在客家文化中象徵的意義,「古早時期定娶,客家人準備的六禮裡頭一定有茶。不像現在茶樹都是以嫁接方式耕種,早期是用種子種茶,稱作『定植』。一顆種子落地,便在該處生根,象徵成家之後,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如同尹家祖輩於龍潭落地生根,尹國士接下做茶家業,懷著長輩教導的精神,以有機農法開闢出新的路徑,持續在龍潭的土地上開枝散葉、辛勤耕作,「小時候長輩常耳提面命,只要走去茶園就不可以空手而去。要嘛幫忙提水、要嘛背回柴薪⋯⋯讓我們從小就有『付出』的概念。為了達成目標,你必須在你的人生裡有所付出。」品茶如品人生,學會品嚐苦澀,才能等待回甘。
一件與客家羈絆的物件——採茶簍
以前長輩都要去田裡做事、採茶,小孩子都會被帶去田裡才有人顧。那時孩子個子小又皮,做茶人專用的採茶簍很大一個剛剛好可以裝下一個三、四歲的小孩。尹國士每次看見採茶簍,都會想起弟弟玩累了被裝在裡頭,吊在離地半吋高的茶樹上熟睡、微風拂過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