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uˊ idˋ biˊ , toiˇ vanˇ fungˊ tuˋ giugˋ ge ngiamˇ fanˊ suˇ jiuˋ — —henˇ hi zii jiuˋ loˇ giˋ nenˇ
文|徐韞涵
攝影|徐浩敏
「來,喝喝看,感受一下酒的香氣。」一坐定,恆器製酒老闆羅己能便忙著張羅一桌好酒,透明澄淨的地瓜酒盛入酒杯,這才上午,就讓60度的濃醇滑過喉頭,體會飲酒之人的豪邁與隨性。
每日早晨,桃園蘆竹五桶酒山下一隅會飄來陣陣地瓜香。這裡是恆器製酒的工廠所在,羅己能顛覆市場上多以小米為原料的傳統,改用台灣標誌性的農產品「地瓜」釀酒。
到訪這日氣溫炎熱難耐,毛巾是羅己能身上的標準配備,在只能使用工業用電風扇的釀酒廠裡,汗流下來就擦,埋頭勞動:清洗地瓜、蒸熟、拌入麴粉等待發酵,接著蒸餾成酒,日復一日,造就了酒廠裡酒桶層疊的壯觀景象。
也許是土地有靈,伯公疼惜,恆器推出的「地瓜酒」屢屢在世界烈酒競賽中獲獎,名聲逐漸在品酒圈鋪展開來。
地瓜釀酒,濃醇回甘
做酒之前,羅己能是不愛喝酒的人。
小時候,關於喝酒的記憶是頹敗的:「客家人很會釀酒,可是身邊有些長輩喝了酒之後脾氣會變很差,有些喝到後來就不工作,或者出事了。」
過去從事機械產業,羅己能自己不喝酒,卻時常買酒招待客戶,他從中發現酒品可觀的消費潛能:「連不喝酒的人都會買酒,有喝酒的更不用說,一次消費都幾千到幾萬。」他把對製酒產業的敏銳觀察深埋心底。後來,父母發生意外,羅己能有感生命的脆弱與瞬息萬變,一心想要做有「延續性」的生產,做酒的念頭再度浮上心頭。
「酒,是千百年的產物,是文化、國力象徵,更是民生消費品。」一支好酒可以封存時間,承載記憶,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羅己能想起自己2004年在日本喝過的地瓜酒,當時他被這款酒清香好入喉的口感吸引,一問之下才知道是地瓜釀的酒。
「這麼好喝的酒,台灣怎麼沒有人做?」2002年政府開放民間製酒,多數人選擇生產市場上常見的米酒、紅白酒。台灣形似蕃薯,在早期,地瓜因四季皆可產,成為戰後主要的經濟作物,也是因為如此,那些被地瓜養大的人吃到怕了,看到地瓜就想起苦日子,「過去,台灣人對地瓜有一種悲情的認同。」而在健康飲食風氣漸長的今天,地瓜憑著高營養價值,重新得到年輕一輩的喜愛。
羅己能土法煉鋼,買來酒桶和原料,開始了他的釀酒之路。這次,羅己能傾注所有,決心要讓台灣的酒——「地瓜酒」在競爭激烈的製酒業成為草根的代表,最耀眼的新星。
一杯酒,一段台灣的故事
「做真實的東西」是羅己能製酒的堅持。拒絕使用三精:香精、糖精、酒精,每一款原料都
是羅己能親自拜訪產地,充分了解作物的生長環境與特性之後,才向農民購入;他也收購因外觀因素而無法進入市場的格外品,這些品項通常價格較低廉,節省成本之餘,也能幫助農民解決賣不出去的問題。
「地瓜原酒60度」是恆器推出的第一款酒,雖是烈酒,口感卻不如高粱燒灼,啜飲一口,一股清香溫潤之流包裹喉頭,竄入胸口,充盈胃腔。為了滿足不同客群,羅己能另外開發了較低濃度的40度版本,地瓜香氣更濃郁,喝起來輕盈順口。
話說一半,羅己能自信地將「平安」、「抗煞」兩支酒擺上桌。這是疫情期間研發的酒,濃度75度,既能飲用也能消毒,許多餐廳向他購入,擺在店門口,看起來氣派十足;另一支疫情期間研發的酒是33%地瓜原酒「繁曙」,邀來知名設計師楊啟巽設計酒標,名字取自客語四縣腔「地瓜」的發音,當中藏著羅己能對台灣的祝福:「疫情過去,台灣將迎來繁盛的曙光。」
用酒和年輕人溝通
羅己能不只懂釀酒,也懂行銷。他深知「恆器」這個新的品牌,要從年輕客群開始培養。羅己能說,自己一路走來倍受疼惜,透過朋友的邀請,他時常到學校社團和通識課程分享製酒資訊,順便做市調,研發適合年輕朋友口味的酒。
同樣以地瓜酒為基酒,羅己能加入梅子、水蜜桃、草莓等新鮮水果釀成濃度較低、香甜風味的水果酒,這系列「地瓜的好朋友」果真成功擄獲年輕族群。近期,恆器將推出充滿客家風情的「橘子酒」。身為客家子弟,「橘子」是客庄常見的水果,「小時候一次吃太多,結果拉肚子,後來都不敢再吃橘子了!」羅己能笑說,做橘子酒最艱難的,竟是跨過童年陰霾。
但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羅己能四處拜訪果農、試吃,經過三年的實驗,終於調和出完美的橘子酒,秘訣在於,他不惜成本、不怕麻煩地選用三個不同品種的橘子:桶柑、椪柑和茂谷柑,為酒感增添了許多不同層次的酸甜風味。
羅己能再為我們的酒杯添了酒,「喝酒的人都有一顆喜歡分享的心。」因做酒開始學習品酒,他在品酒會上結識不少喝酒的朋友,「大家都來自不同領域,共通點是愛喝酒,也愛分享!」
分享自己釀的酒,羅己能眼底有光,一面熱情地邀請我們品嚐,一面如數家珍地述說每款酒背後的台灣風土。喝恆器的酒,你會知道這是愛酒、也愛台灣的人釀的酒。
一件與客家羈絆的物件
大豬公
小時候,羅己能的爺爺是村長,會養大豬公參加競賽,完賽後,再舉行殺豬公儀式,把豬肉一條一條分給左鄰右舍。長大後,羅己能看到大豬公便會想起客庄裡人們互相分享食材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