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i gi i do giˊ ngi , iung coˋ bienˊ gi liug hagˋ zongˊ vunˇ fa fungˊ ginˋ
文|張弘政
攝影|陳安嘉
滿池荷花隨風搖曳,小橋、蓬門、水車錯落其中,響亮的蟬鳴不絕於耳。這座「蓮荷園」原先只是草編藝術家王昱翔的兒時夢想,卻意外成為草編藝術的舞台。
草繩編織通常在雨天進行,濕潤的空氣讓稻草變得柔軟堅韌,再以扭轉、搓揉,或縫合等多種方式,將收割後剩下的稻梗編織成長長的草繩。過程中需要大量人力,編織草繩也因此成了客庄閒話家常、聯絡情感的活動。
談起草編藝術的起源,王昱翔稱一切都是意外。多年前,他返鄉經營休閒農場,某個無聊的午後,父親王承德開始編織年輕時販售過的草鞋,吸引許多遊客駐足。在王昱翔的鼓勵下,王承德又以草編牛贏得農會蓮花季攤位比賽,就此打開草編藝術的世界。王昱翔也在蓮荷園內成立「草編博物館」,提供作品展示的舞台。
雖說王昱翔「師承」王承德,但兩人的作品有著不小的差距。父親細心,以針線將稻草縫製成繩,並以回收課桌椅、木架當作骨幹。他則以螺旋編織省下精力,並改以穩固的鋼構作為骨架支撐。回憶往昔,父親並未真正有意識地指導自己,而是自己在旁邊「偷師」,如今兒子也默默繼承起自己的衣缽。王昱翔笑稱,這或許就是客家父親木訥的習慣,即便沒有手把手教導,他也相信兒子將會超越自己的成就。
拿出乾燥稻草,用木槌將草莖裡的氣泡、小節敲破,稻草也因此變得柔軟。將繩頭固定後,添上稻草,再以旋轉固定,以此往復,逐漸加長草繩的長度。將草繩穿引在麻繩上,草鞋的輪廓也逐漸出現。
體驗草編時,可以放開心胸,勇敢嘗試。草編最初只是資源再利用的方法,做法沒有對錯之分。王昱翔憶起童年第一把草刀,不過是一綑胡亂揉出形狀的稻草,但他仍因此滿足。而他也持續耕耘草編藝術,透過授課、展演,將草編的客家精神推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