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ngˇ cii gaˊ sogˋ se , zang kon dedˋ doˋ viˊ tai — —liuˇ pag gie vag blank plan congˋ pan nginˇ vongˇ idˋ xiongˇ
文|李姿穎
攝影|詹曜維
王奕翔創業「留白計畫blank plan」的第一年,父親送給他一只玉佩,上面寫著「五世同堂」,明明母親才是客家人,父親卻隨時配戴有著客庄五行龍粄外觀的玉佩,傳承給兒子,彷彿也是王奕翔的成人式,而後,那份圓滿的祝福,他日日配戴於身。
沉甸甸的玉佩流傳好幾個世代,叩響他創業的初衷:珍惜與保留。
留白計畫以社會創新為基礎,想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後的社會文化變遷提供另一種選擇,闡述新觀點、深度去感知。例如以「追光」打造體驗身心障礙者、無家者人等不同他者情境的互動展;「板前劇場」結合劇本、手沖、古典樂、與動畫的用餐體驗;與光雕布袋戲劇團共創故事佐以飲茶的「感官戲場」⋯⋯。
「感知能力是現代人、或是未來人會慢慢消失的能力,我們如何在產品、服務或體驗中切入議題、滲透思想、記得保留,我相信唯有理解過去的人,才能想像未來。」
緩慢的價值
「我一直覺得,七〇年代末期到八〇中出生的小孩,是一群很特別的世代,他們有著非常寶貴的生命經驗,從手感的世界,經歷到數位化、元宇宙⋯⋯。」他追憶自己的成長經驗:插入電話卡撥電話、在水溝裡抓蝦、在電腦課學寫e-mail,從即時通到臉書、海豚機到智慧型手機,「我們從很笨的RPG玩到實境體驗,我們從隨身聽、iPod來到串流時代,我們經歷了一整個科幻電影。」
大學畢業於廣電系的他,在創作中啟蒙思維,發現自己經歷著文化的快速演化,「去偏鄉教育時,看到小孩都是用小紅書、看抖音。我會覺得,有一個很重要的責任跟使命是只屬於我們這個世代的,如果不做些什麼,來幫助資本與資訊爆炸的世界達到平衡的話,我們很有可能會失去最珍貴的事物。」
王奕翔的祖父是汐止的礦工,挖礦養活一家人,父親做工程、白手起家開了自家工廠。這份落地的生長經驗,使他更能體察普羅民眾在雲時代、元世代的改變,這使得王奕翔多了一份在意人的體貼。留白計畫在大小的企劃裡,都體現著細膩的逆思維:在老城區舉辦時髦派對,以「不便」的展覽取代便利,以科技創造把握當下的體驗,以感官啟發思考⋯⋯。
在即時、快速、高效的時代,他相信延續「緩慢的價值」是為了保有感知、保留智慧,「技術與載體會一直前進,我們可以用這些新穎的科技,留下文化的精髓,選擇理想的生活,想像一個未來可以活得更好的社會情境。」
創造另一個選擇
從小到大,他都是那個「創造第二選項」的孩子,儘管成績優異,卻不是父母眼中的模範生。他從小跟著美術系的表姐到處闖蕩,習得了創作與藝術的自由。感知浪漫的能力,從此落在他五歲拿起底片相機的手心裡。因為不乖被退出資優班、在聯絡簿裡不寫日記而是連載七言絕句、比起模型更愛看廟會熱鬧、考試時不填寫第一志願,成長中,他持續探索自己最理想的「第二選項」。
創業進入第三年,高鐵的進出站語音成為生活背景音,他在南北間往來提案,面對創業必然的燒錢與奔忙,幾經失敗,是否有想放棄的時刻?「這個問題,我之所以想了一下,是因為我發現,我的選項只有走下去。」
如今,肩扛責任,與一群人一起走。公司歷經過絕處逢生,例如賠錢也要做下去的「再創新場域」、首度與建築業合作等,都讓企業撐過低谷繼續營運,旁人夥伴未必理解,他偶爾沮喪,但也深信有一天,這些階段性努力為社會提出新的解答。
留白計畫不是咖啡店、不是展覽館,是一次又一次的社會創新實驗。「我們會在每個合作專案發現當前的社會問題,並且用實驗的態度去回答,以留白計畫的核心,創造一場場漫長的『緩慢行動』。」因此每每現身都帶著新型態計畫,即便實驗意味著風險,他仍承諾自己:「只看價值,不看價錢。」
以緩慢行動先發,帶著團隊走向未知,嘗試台灣未有的商業模式。例如,今年度,留白計畫開創「城市計畫」,連結建設業者,發起一個個「共益城市」企劃,如 [ X-iSLAND ] 計畫整修廢棄畸零地老屋,讓老房子轉身為城市裡第一個植物藝術館;在公園旁的廢棄地發起公廁計畫;為城市創造提供機能也深化美學文化的場域。
對王奕翔來說,這個嘗試是以資源整合改變傳統代銷產業與台灣房地產的觀點:「除了選擇機能性,我們是否可以提供更多選項,讓租售屋體驗的選擇導向,是真正選擇一份『生活的感受』?」為社區帶入美術館、公共藝術、文化資源,強化生活的體驗感,賦能社區。
把自己縮小,才能看見偉大
今年,王奕翔養了13年的貓離世了,這或許是三年以來,最接近緩慢與深刻的時刻,他在寵物葬儀社的儀式流程下送走貓,許久不曾放下手機與公務,在其中只完整體驗死亡與告別。留白計畫究竟是什麼?或許,他只是希望,即便是成人,也能因為有感,哭得像小孩,他想為人類延續這樣,切身感受的珍貴。
留白計畫從零到一,累積了政府大型觀光行銷專案、創造逾五間複合型態的藝文場域、打造數個深度體驗型態展覽。他們的合作方愈趨多元,政府、博物館、建設業、品牌⋯⋯,更多人看見團隊的社會設計與內容深化能力,對王奕翔來說,這只是磨刀,他們真正的計畫,才正要展開——以延續價值為基礎,啟動場域太陽能化、永續城市計畫等策略:「當越來越多人參與,緩慢就不只是行為,而是一種革命,當這個社會變得更柔軟,就能讓人類與萬物的共存更平衡。」
王奕翔的第一份創業是放諸全球的海外行李運送服務,創業成功,視線掃過一遍世界,也讓他決定回頭,往內收斂,以第二份創業迎向志業,「在這份創業裡,我學習把自己縮小,就看見了很多留白,有了空間,就能容納他人的想法、讓真正有價值的事留下來。」
留白原來是,留下心思照看他人,守護有重量的事物,如同他始終配戴的那塊,牽繫著客家珍惜意味的玉佩。
一件與客家羈絆的物件:父親的玉佩
父親贈與的玉佩,刻著「五世同堂」,意為五世代的家族同為一家,是古人對家庭圓滿、和睦共處的祝福。王奕翔說,雖與父輩價值觀不同,但也因創業的成長,使他更能體恤父母的心意。玉佩外觀是模仿客家粄,他熱愛客家美食,母親是龍潭客家人,道道客家菜手藝都是媽媽味,他記著逢年過節外婆家餐桌上的白斬雞,以及早餐吃菜包的經驗令他難忘。如今,玉佩傳承至他手上,對他來說就像一個護身符,奠定為心靈的倚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