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i tienˇ kiuˊ do suˊ ga eˋ ,tuiˊ gongˋ cai ti imˋ siid vunˇ fa — — miˋ miˋ suˊ diam
文|陳嬿靜
攝影|李維尼
賣米的鍾雨恩在今年多出了一個新的身份:獨立書店「米米書店」的老闆。2022年,他遇到「寫寫字」的王玉萍正在做花蓮書市集串聯。她提到目前南花蓮沒有一間真正的書店很可惜,於是就問雨恩要不要在南區開一間書店呢?因為書店承載的不只是閱讀傳播,也可以是串連地方文化互動的一個媒介。
鍾雨恩被王玉萍說服了,決定投入試試看。不過最初只是「快閃書店」的想法,後來因為自己的場地還有閒置空間,於是在今年春天決定開起實體的米米書店。他想,地方現在沒有閱讀行為,不代表沒有需求,開了以後也許就會看到需求。
既然老闆的本業是種米的,書店就以農業、生態、地方創生為主題方向選書。他希望利用書店傳遞相關議題的訊息與知識,讓來店裡閱讀的朋友都能接觸到關於米、關於土地、關於生態文化的美好。
米米書店架上有許多繪本供人翻閱,鍾雨恩特別推薦《泥土人》這個繪本。繪本前半部只有圖畫沒有文字,讓孩子透過圖片去發現友善土地的秘密,直到最後才有一些輔助文字,說明更多土地的知識;例如土壤的顏色代表了不同的土質、有生物活動的土地會發現哪些痕跡等等。可見作者對農業與土地的深刻了解,才能畫出這片土地的溫度。鍾雨恩說這本繪本讓他想到童年腳踏進田裡玩泥土的情境——接觸泥巴的感覺,是多麼自然而舒服的事。‘


《地味手帖》也是鍾雨恩特別推薦的。這是一本十分用心記錄台灣地方事的雜誌,每一期都有自己的論述或主題。有一期則在談地方刊物,編輯認真蒐集全台各地的地方刊物,對於地方團隊都有非常細心的紀錄與報導。這一期讓他驚艷不已,也激起他明年以「地方刊物」為主題舉辦書市活動的念頭。鍾雨恩相信地方刊物不但是與在地人溝通的方式,更是外地人想要了解一個地方最好的媒介。
近年因為閱讀習慣改變,僅靠賣書難以維持書店的營運,還好鍾雨恩有主業,所以不需要計較書店的收入,未來則計畫以打工換宿的方式,找幫手維持書店的日常運作;他期待吸引對農村有興趣的朋友來擔任書店店長,每期二週可以住在基地的宿舍。未來也會利用書店的空間舉辦更多文化活動,對鄉內、鄉外傳遞食農教育、土地、生態以及米的知識,進而帶動富里米的文化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