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gˊ diˊ duˋ ge qinˇ ginˋ , hoˇ diˊ boi ge siiˇ gienˊ —— henˇ lungˇ hongˇ nui iungˇ zungˋ gam pangˇ iunˋ xiongˇ
文|Peas Lin
攝影|Seen Lin
「第一個可能是風吧,」談到對家鄉的印象,彭永翔這樣說:「以前關西種植了很多經濟用的相思樹,我們家會在飯前或飯後一起去散步,走到家附近的小徑,風起時相思樹的葉子互相搔弄著發出聲響,還有投落在地上碎片般的光影,這讓兒時的我感到平靜。」
不只是風
客庄裡的風也不只是風,裡頭有過去與氣味的記憶。「朗朗藍天風起的好日子時,常常可以看見曬福菜的風景,那時家家戶戶到處都在曬,就連道路護欄上也掛著一條條的,空氣中漂浮著淡淡的鹹味。」
訪談時,避免自己的回答帶有太多客家刻板印象。他說,如果要說客家的什麼影響了他的品味與覺知,那大概就是飲食吧。「在英國唸書時,父親過世。回臺置辦完喪禮之後,媽媽和弟弟來英國找我,帶來了一罐又一罐姨婆的福菜,在那個特別思念的家鄉的時刻,福菜陪我度過了好幾餐。」
「其實我很幸運,是在很有愛的家庭裡長大的,尤其爸爸是我心中客家好男人的典範,他一直都支持著我。家鄉的氣氛也是自由自在的,我們下課就跟朋友去玩,沒有人會很刁鑽地要求我的成績。」
大學唸植物、研究所唸法律,出社會卻去做編輯,這個決定其他親人不太懂,當初父親卻依然支持。
不只是雜誌
彭永翔的大學及研究所時代,正是臺灣雜誌還蓬勃發展,充滿著無限創意和可能性的時期。他迷上的第一本雜誌是《La Vie》:「印象中,那時有一期他們企劃建築專題,封面就用了刀模;還有一期用賽璐璐片在封面做了一個轉盤。那些費心,讓我開始對雜誌感興趣。」從《La Vie》開始,接著《Shopping Design》;除了紙本,孫正華的《流行追蹤》節目同樣帶給他啟發。
出社會後,偶然一次品牌活動認識了《La Vie》後來的同事,跟他提到《La Vie》正缺人,夢想就這樣成真了。當時《La Vie》的副總編輯是創刊元老邱羿瑄。彭永翔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一起做了「2015台北大未來」專題,「羿瑄先提出了專題方向,後續我們一起企劃這個專題的內容,然後邀請了十組不同團隊,針對十組題目去做提案,希望藉由這個題目讓臺北有個具體未來的想像。」
當時他其中一個提案,是希望臺北能成為一個自行車之城。他讀到丹麥城市規劃師 Jan Gehl 訪談,說小城市(Compact City)很適合發展以腳踏車為主的交通時,他邀請可能有資源實踐提案,由捷安特成立的「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受訪,同時請有許多成員愛騎單車的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規劃了臺北自行車道的提案。不知道是專題確切地產生了影響,抑或是偶然預見了臺北的未來,後來,YouBike真的誕生了,而且真的是由捷安特經手。
他當時的另一個提案,是河。小時候在客庄老家,家後面就是一條溪流,「我到臺北時才發現,多數的河都被層層阻攔在河堤之後,那時候我就很想要把河岸打開,讓人們能夠去更靠近河。」後來,臺大旁的瑠公圳也真的被打開。「在《La Vie》的期間,讓我對『雜誌的影響力』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認識到設計媒體的內容呈現不僅是報導,更有可能以其它方式操作題目,發揮影響力。」
不只是河
後來任職《Shopping Design》主編,當時的總編輯李惠貞,則讓他意識到雜誌應該要有「自己的觀點」:「這個媒體的主張是什麼很重要,你必須要找到你自己視角去述說。」
2022年底,他從 MOT TIMES 總編輯轉換跑道加入恆隆行,其中一部分工作,是著手改版品牌刊物,推出《hence,》這個結合了品牌哲學與生活風格的雜誌。與《500輯》一起合作的《hence,》,延續著恆隆行的品牌精神「讓生活大於想像」,不僅期待讓讀者看見生活更多風景與可能,還希望讀者「去實踐」。為此,內容中加入許多示範的細節,讓讀者知道「隨時都可以踏出那一步」。


有時候,踏出的步伐不需要是功利的、帶著目的的。小時候,他會和弟弟溯著家後的溪流步行向上,在「溯溪」甚至尚未成為一種休閒分類的時代,他在過程中感覺到與都市截然不同的時間流逝。初搬到臺北時,他困擾於臺北人似乎總在趕往什麼地方,步履匆忙,每每經歷這些環境帶來的異常狀態時,他逐漸意識到「自然才是真的最能療癒你的東西,不管是面對生活,或是工作的各種壓力時,只要走入自然,它就會療癒你。」
這也是為什麼,他後來選擇住在古亭、景美,這些和河岸與山林相近的所在。他說古亭是臺北最像他家鄉的地方。河與河邊的微風,召喚了童年的情景,為他平息內心的喧嘩與嚷攘。他習慣走到河堤,或者騎著單車,穿過臺北稀有的景色,好似孩提時代老鎮裡裡流動的風與河,在他心中靜靜地吹拂、流淌著。
思緒帶著他去很遠很遠的地方,但張開眼睛,河流又隨時將他帶回平靜的當下。
生命裡的風與河不只是風與河,是一種輕,讓他懸浮於所有沉重的事物之上。
一件與客家羈絆的物件:手錶
如今,彭永翔手上的一只 SEIKO 手錶是父親留給他的紀念。在風彷彿不是風的臺北,他常常戴著它;不知曉緣由的人,可能以為那是客家人的節儉。但親人的手錶也不只是手錶,「戴著它,就好像爸爸陪著我,度過那些時間。」原來他惜的不是物,而是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