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德涵
攝影|林家賢
桃園新屋田水間,一處受自然庇蔭的私人土地,是莊茹絜與我們的約定地點。初來乍到,看似與四周相仿的尋常屋宅,讓人略有猶疑,直到看見鋪上綠色花磚的門面,掛有一只訂製的「亼屋」木牌,才放心。
往前路深入,視野更加開闊。迎來庭院風光,和另一棟舊式三合院建築,門前是開放的埕,屋體卻有現代落地窗設計,空氣與光線裡外通透,這裡是「亼聚」。
活化在地,外公那代就開始
「亼」字音、意同「集」,選用此字,是美術出身的莊茹絜,看重它狀似「屋脊」的象形;同時,屋脊是老房和廟宇特有構造,在屋之下,有包容與聚集人們之意。結合過去登山、旅行經驗,莊茹絜認為側看屋脊,也如稜線、路線,將這些聯想收納一起,便整合成她所創辦的品牌——「屋蹐文化」。
實際上,莊茹絜對新屋的記憶,多存於幼時。疫情前後她歷經外公離世,久違返鄉,協助家中務農,在此時看見農村問題:「鄉下大家都把房子或土地賣掉,變成外地人來投資,但他們也不會常來住,很多都廢棄。可是農地要有投資價值,需要持續耕種它。」
外公過去便是協助外來地主做代耕角色,莊茹絜如今返鄉,落腳在地又連結外地,剛好適合成為橋樑。這一點,為她後續開啟地方活化的工作,帶來助力:「當我們提出想要租下空間、重新整修的想法時,地主會相對放心,知道你不是一個莫名冒出來的人。」
共生關係的落地實驗
回到根本,「屋蹐文化」要做的是什麼?莊茹絜認為,它是一種精神象徵,藉由「亼屋」和「亼聚」的空間經營,落實共生想像。
好比說,「亼屋」目前設定為短期租賃型的共生公寓,歡迎數位遊牧者和藝術家入住體驗農村日常;「亼聚」則是揮灑創意的實驗場,無論是與在地工作者和居民,辦理客家糟嫲(zoˋma)、醃漬、搓粄圓與釀酒等飲食文化工作坊,或和學校、公部門,開設學生攝影展、露天電影院、音樂會等活動,這種自造社群、有機與流動的想像,來自莊茹絜過去的旅行見聞。
她分享,曾在臺灣各地,看見各有專長的人們,共租一棟老房,就開始創業、一起生活。大家利用冰箱剩食,可做出一整桌菜,邀請其他朋友來,社群向外延伸;又或是,偶爾自主企劃、貢獻技能,就發展出創意市集,娛樂又活絡地方。對莊茹絜來說,「新屋沒有這樣一群人,所以我就從自己開始,來把人聚集。」


返鄉是動詞
一開始,向他人說明想做的事,要很多解釋。提到「亼屋」,莊茹絜說:「2020 年那時,還沒有很多人知道共生公寓,國外可能有「共生公寓」(share house)或「共生」(co-living),那其實這概念在台灣就類似『分租雅房』,所以我會用大家熟悉的名詞去形容。」
定義時遇到的曖昧情境,大抵也像莊茹絜初時對自己「返鄉青年」的身分思考,覺得好像既非外地,也非真正在地。不過,在故鄉創業,很多時候未知才如常,她想到一句話很是認同,那句話說:機會不是留給準備好的人,而是留給「準備好接受挑戰的人」。
或許,「返鄉」也是個還在探索中、形塑中的詞彙。莊茹絜用行動描繪現實、迎接當下,等待新的語言與關係,在聚集中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