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舒安
攝影|王牧薇
「萬歲大眼蟹的特色,是會兩手同時上下揮動,像在比『萬歲』的手勢;那邊白色的是乳白招潮蟹,太陽越曬會變得越白⋯⋯」
退潮時分,香山濕地放眼望去是一望無際的灘地,海水退去後,就是招潮蟹現蹤的時機。跟著導覽志工曾語思踏上賞蟹步道,很快就看見遍佈泥土表面的細小凹穴,數以萬計的螃蟹家族,正冒出頭來覓食。這條全長 250 公尺的賞蟹步道,從堤岸深入濕地,依螃蟹習性精準計算出彎曲的弧度,不僅能讓訪客從最佳視角近距離觀察螃蟹,更有效防止人們踩入灘地,保護當地自然生態。
作為北台灣最大的海濱濕地,香山濕地光是蟹類(含幼生期)就有超過百種,其中包含對棲地極為挑剔的台灣特有種——台灣旱招潮蟹。曾語思笑說,台灣旱招潮蟹十分有「個性」,喜歡泥沙混合的地質,還得有時候有水、有時候沒有,而香山濕地得天獨厚的環境,便成了牠們主要的棲息地。其他的濕地常客還有各式魚、貝、多毛類物種,甚至本島已相當稀少、有活化石之稱的鱟,近年也在香山濕地現蹤,可見濕地生態的維護有成。
事實上,這片濕地20年前曾被厚重的紅樹林覆蓋。過去政府人工栽種紅樹林,作為保護海岸線的防風林;然而,紅樹林一旦在沙地上生根,便會迅速擴張、進而過度繁殖,對其他物種造成嚴重威脅。「海茄苳的繁殖力是最強的,小小一棵就可以開花,密密麻麻地往上長,螃蟹就沒有辦法行走、挖洞;漲潮的時候,潮水會把垃圾帶進來,全都卡在根系裡,造成環境污染,來過冬的候鳥也變少了。」

為了搶救濕地生態,荒野保護協會率先提出清除紅樹林的計畫,由志工帶著鋤頭踩進泥灘,一棵一棵人工砍伐;後來在政府加入並展開大規模疏伐,經過許多年,才將濕地恢復成既有樣貌。直至今日,灘地上仍然可見難以根除的樹頭與新生樹苗,需要定期清除,避免增生。
如今,香山濕地已是國家級重要濕地,只有登記的漁民才能在此進行漁業活動。每值退潮,不時能看見揹著採集工具的漁民穿越泥灘,前往地平線之外的漁場。「現在不能在保護區採捕,他們會走至少一公里去採蛤蜊。」曾語思說,濕地生態提供了魚蝦貝類穩定的食物來源,附近兩座定置漁場也因此收穫豐盛,一環扣著一環,在這條海岸線上形成良性循環。


對出身漁民家庭的語思而言,生態保育不只是工作,更關乎從小到大的日常生活,「香山濕地是我童年玩樂的地方,也是我家的冰箱,我的孩子到現在也還是只愛吃阿公釣的魚。」走一趟香山濕地,竄出泥地的招潮蟹、準備上工的漁民、到遠方依稀可見的蚵田,就像在訴說人與自然共好的連結。也許,香山濕地之於香山人,不僅是沿海重要的生態基地,更是一處有溫度、有故事、有傳承的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