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映嘉
攝影|蔡耀徵
食譜|Plants Eatery
客家飲食文化中,常見菜包、草仔粿、鹹湯圓等餡料飽滿的料理形式,這類料理不只是家常滋味,更體現了客家人惜物的智慧。透過日曬、風乾來保存蔬果,再將各式乾料混和、拌炒,成就一道飽足又耐吃的佳餚。
這次由純植物飲食團隊 Plants Eatery 發想的創意鹹湯圓,正是這種精神的當代表現。湯圓不再漂浮於湯水之上,而是搭配自製芝麻醬盛盤,一端上桌便讓人驚喜。內餡選用蘿蔔乾丁、筍乾丁、杏鮑菇丁等熟悉的客家乾料,延續傳統工序與風味製作,卻透過新的形式重現眼前,以味覺道出客家料理哲學。
其中,白蘿蔔在這道料理扮演著延續靈魂角色。這種在台灣遍地可見、生命力旺盛的根莖作物,將其風乾後切丁,混合其他食材,就能依菜式變化出各種風味,恰如其分呈現客家文化的堅韌精神。
這道創新鹹湯圓提醒我們,客家菜不必總是重油重鹹,只要保有對土地與食材的理解,再加上一點創意與轉化,就能讓熟悉的味道持續被看見,使得文化在味覺中無限延續。

備料一:湯圓餡 分量:1顆20克,3份 食材: 茭白筍丁65克 杏鮑菇丁40克 蘿蔔乾丁15克 乾香菇丁10克 蔥花10克 芹菜碎5克 柴燒乾金針花碎2克 酪梨油15克 糙米醬油2克 棕櫚糖2克 鹽1克 白胡椒粉 少許 香菇水50克 | 備料二:湯圓皮 分量:約9~10顆,3份 食材: 糯米粉100克 馬鈴薯澱粉20克 水80克 步驟: 1.準備糯米粉、馬鈴薯澱粉、水,以5:1:4比例攪拌。 2.將所有材料混合在一起,搓揉至沒有顆粒,成團表面光滑即可。 | 備料三:芝麻沾醬 分量:1份30克,約4份 食材: 腰果40克 芝麻10克 棕櫚糖10克 鹽麴5克 糙米醬油2克 水70克 步驟: 將所有食材加入調理機內打勻即可。 |
開始煮湯圓吧!將備料一~三組裝一起
食材:
芝麻粒適量
香菜依喜好準備
湯圓皮25克/顆
湯圓餡20克/顆
芝麻沾醬10克/顆
步驟:
1) 將湯圓皮捏成一個小碗的樣子,將餡料放進小碗裡後收口。
2) 修飾成飽滿圓圓的形狀,外面可以裹些許糯米粉以防沾黏。
3) 燒一鍋熱水,待水滾後轉至中火加入包好的湯圓。
4) 約3~4分鐘湯圓會浮到水面,再繼續煮5分鐘湯圓皮會變透明膨脹,就可以撈出鍋了。撈出前,記得鍋子裡要加上一些油,以防沾黏。
5) 盤底放上做好的芝麻醬,再放上湯圓,用芝麻粒和香菜裝飾,增加風味就可享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