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ˋ tiedˋgiˊ sud
池上
文 羅正傑|攝影 羅正傑
池上的早晨常會出現清脆的敲擊聲,朝聲響走去,便能發現這金屬聲響來自池上火車站的後方「金豐興打鐵店」。走進打鐵店裡,鐵匠達人黃錦龍正挺著身子正在高溫爐火前作業;雖然已經79歲,但拿起錘子來絲毫不比年輕人遜色。父親是花蓮知名打鐵師傅,對黃錦龍來說打鐵是家學淵源;不僅從小跟在身旁幫忙,也從父親那兒傳承了刀具品質的嚴格要求、鍛造的精神。父親離世後,他來到池上定居,並在1968年(民國57年)成立打鐵店。
回憶起50多年前的池上,當時家家戶戶都需要開墾時用的鐵製農具,如鋤頭、鐵耙、刈耙、鐵搭、磟碡、犁耙、小刈耙、二齒耙、斧頭、山耙、鋸子、鐮刀等,當然還有料理與打獵時需要的菜刀與獵刀,因為需求量大,所以當時的生意相當好。但不管再怎麼忙碌,黃錦龍總是堅持要配合著使用者的身高、習慣,訂做出方便他們操作的刀具。
隨著中國廉價刀具進口,大家的使用習慣漸漸改變――因為便宜,用壞了就直接買新的,不像以前還會送回來修理,因此打鐵店生意也漸漸下滑。如同打鐵店鼓風爐竄出的火苗一樣,旺盛的爐火,也有消停的一刻。如今,黃師傅每天還是習慣坐在打鐵店前,偶爾製作老客人所訂做的刀具,也常會有好奇的觀光客前來詢問,並下訂刀具。在池上,這不時響起的敲擊聲,是手的技藝,也是時代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