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ˊsuˋiab ngiug tinˇ:「iˇ goˋimˊgong nenˇgamˋtungˊiaˋ ge sii gie,ngoˊhiˊ mong ngo dagˋimˊgong iaˊkoˋiˊnenˇgam nginˇ,gibˋnginˇ lid liong。」
文 張雅淳|攝影 林家賢
雨後下午,我們拜訪了客語歌手葉鈺渟與丈夫及三個孩子的家,窗邊眺望可以看到在陽光下閃耀的魚塘。笑語中,他們為我們泡了壺甘美的茶。
大學時期在恩師黃黎明鼓勵下,葉鈺渟開始以客語創作,2010年以《膽大大》拿下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她的多數歌曲都來自人生體悟與觀察,甚至是為孩子們讀的繪本。今年她受紀錄片《愛別離苦》故事的啟發,籌備EP《愛的路途》,講述愛的主題。她說:「我相信,音樂是一個很好的媒介去感動人,給人力量。」
在紀錄片中思索愛與被愛
三年前,紀錄片導演楊力州來到Google地圖中找不到的菱潭街,為紀錄片《愛別離苦》取材,拍攝在這條街上生活的不同女性。當時正在菱潭街開店的葉鈺渟也在其中。觀眾跟著鏡頭認識這條老街,看見每個角色背後的個人故事,認識鈺渟的溫柔生產,也聽見她的歌聲、她的音樂。
紀錄片中,有被重男輕女觀念對待的、被權勢性侵、和骨肉分離、同志身分的各種女性,小小的菱潭街宛如臺灣女性困境的一抹縮影。就連葉鈺渟自己也面臨憂鬱症低谷,疫情生活不易,原生家庭又一直不支持她的音樂之路。「那段時間腦袋一直在迴圈裡繞不出來,會一直去想爸媽為什麼對我講那些話?是不是不愛我?我是不是不值得被愛?」
與片中其他女主角經歷的交流,加上接觸園藝治療,和丈夫的不斷加油。她慢慢找回自己,也想起被負面記憶掩蓋掉的溫柔親情。就像《愛別離苦》電影的最後,在〈魯冰花〉音樂中,鏡頭帶領觀眾隨葉鈺渟臨盆,迎接新生命,這部愛的禁錮故事原本沉重苦痛,卻也因此推向了光明希望。
勇敢拋開框架,走上愛的路途
原本差點要放棄音樂路的葉鈺渟,受到這部紀片的鼓勵,也想做點回饋,於是有了製作一張EP的想法。今年三月放上募資平台,一個人包辦了企劃、文案、製作。她說,「在書寫的過程中,我也像在釐清自己這一階段的人生,算是一種紀錄。」募資期間,她常在臉書及部落格「音樂就是人生」中分享一路上走來的心路歷程。她意識到許多人都被困在恐懼與框架之中,不敢勇敢追求自己的人生,甘做「井底之蛙」。她不但書寫文章,更要用音樂為人們帶來力量。
EP收錄的四首歌,包含《愛別離苦》插曲〈菱潭街〉、片尾曲〈愛的路途〉、原本要當作片尾曲的〈人生如戲〉和〈女人〉。〈愛的路途〉沒有歌詞,葉鈺渟抱著孩子一口口餵飯,錄下那過程中的溫馨,詮釋不論小孩還是老人都能感受到媽媽懷抱的溫暖;〈女人〉一曲說:「這齣傷心的戲繼續演/妳什麼時候才知道/妳可以擺脫這個命運/別再將痛苦再一次帶給別人。」則是來自紀錄片其他女主角和身邊女性的艱苦故事,她表示,每次表演會後都有聽眾上前分享自身經驗,深刻感受到:「這些歌我勢必得繼續唱下去。」
好聽的歌能跨越語言,感動眾人
葉鈺渟與客語歌的緣分從國小加入客家民謠社開始。小時候本不大會講客語的她,阿婆聽到孫女會唱客家民謠十分開心。國中時她參加合唱團,唱客語歌卻被同學被當成異類。到了大學時也曾遇過用客語對話時,被其他人說:「客家人講話好像在對罵。」這些經歷在當時讓她有點沒自信。「當下的感覺有點自卑,而且整個時代,都還沒有像現在這樣知道母語其實是很重要的。」而且現在好聽的客語創作也越來越多了。
她仍以客語創作為主,相信雖然聽眾不一定都懂客語,但其中的力量卻是可以超越語言隔閡。憶及自己的原住民歌手朋友也在聽到她的歌後,邀請她到自己的演出中擔任嘉賓。「他台下的團員和觀眾聽了也都超感動。從那次開始更相信,自己的歌並不會被語言侷限。」
葉鈺渟的郵件簽名檔寫著:「如果音樂能感動這個世界,我希望我的音樂也可以感動人,給人力量。」這張飽含愛的訊息的作品,也經由她療癒的手,傳遞給每個人。
一件與客家羈絆的物件
茶
家鄉在俗稱茶米之鄉的龍潭,葉鈺渟家裡也曾經種茶。大人談事情、客人來訪都會泡茶,兄弟姊妹從小就有喝茶的習慣。提起茶,就會想起老家的生活。喜愛茶香的甘甜,廚房架上還擺著一本茶書可以隨時翻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