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i hagˋ gaˊ ge sii gie ,hangˇ ngib sii gie ge hagˋ gaˊ
Monsoon gui fungˊ hagˋ gaˊ liau liˊ siid ngiam siidˋ Ted & Phil
文 于念平|攝影 Kris Kang
客家料理隨著地域包裹了族群生活記憶的百變樣貌;「客家菜是什麼味道?」,或許就等同在問「客家是什麼?」而這也是Monsoon季風客家料理實驗室的廖永勛(Ted)與韓秀光(Phil)持續探索的問題。
餐桌上書本、水果錯落,室外花園照進來的陽光柔和。對餐廳來說簡直是奢侈配置的戶外陽台種著平時入菜的芳香萬壽菊、薰衣草、紫色酢漿草等植物,「我們想把自己的家擴展到陽台,邀請客人進來,成為我們的客家生活的一部分。」Ted表示。
料理人和廣告人,結合出五感體驗
三年前,出身新加坡、常居美國的Phil還在廣告創意領域,因工作在台灣轉機時正巧碰到Covid-19最嚴重的時期,因此留了下來;Ted的工作恰恰也受疫情影響暫停,兩人於是相約開車環島旅行。Ted沿途向Phil介紹台灣,也介紹自己的客家文化,到新竹北埔時,因為一碗鹹湯圓,Phil說起自己其實也是客家人。
「新加坡、馬來西亞沒有鹹湯圓,我一吃就愛上。」Phil觀察到北埔的建築長得很像馬來西亞的洋樓,也逐漸感受到客家元素在台灣各地隨處可見。相形之下,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客家社群較為隱性。「我早就忘了自己母親那邊的客家根源,但是在環島旅行的期間,血液裡的客家人好像醒了過來。」
「與其說是一間餐廳,Monsoon更像是是一個實驗室,讓我們持續尋找『客家對我們來說是什麼』。」Ted補充。
在設想Monsoon這個空間時,Phil發揮在廣告領域的長年經驗,結合Ted對料理的敏銳,讓用餐體驗從飲食層次擴展到影像、食材故事、五感刺激。比如,上菜前洗手的水盛在椰子殼裡,帶有淡淡芳香萬壽菊的清香,這樣的開場雖輕巧,卻也令人印象深刻。
每一季菜單的發想也很特殊。「我們會是從自己生活中有興趣的事物開始發想菜色。」Ted分享。像是某一季以「沙丘」為菜單主題,就來自Phil喜歡的科幻電影《沙丘》。從視覺出發,以黑白色調為主的菜單,搭配上電影感的音樂,讓來體驗的客人宛如進入一個展場。
以時事入菜,嚐一口世界的煙硝味
這種特殊的創作過程,讓Monsoon在客家菜的基礎上不斷演繹出新的體驗,並把客家生活與許多看似遙遠的事情連結在一起。像是本季菜單當中有一道以梅乾菜、馬鈴薯和高麗菜做成的高麗菜捲,其中使用馬鈴薯為主角之一,是從烏克蘭戰爭發想,因為台灣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從烏克蘭進口馬鈴薯。就這樣,除了梅乾菜與馬鈴薯泥的巧妙搭配,Ted與Phil也想用料理讓人們感受到時事與自己的關聯。
另外在上菜前,客人們會先拿到一只有著煙燻氣味的小燒瓶,先在鼻腔留下記憶,稍後在高麗菜表面吃到這個味道時,又能勾起不一樣的感覺。
有一組香港客人光顧,這道料理中的煙硝味竟使他們回想起反送中抗爭中香港理工大學的衝突事件。「我們知道你們想傳達的『戰爭』是什麼意思。」客人這樣回饋。隱藏在馬鈴薯與煙硝味裡的故事就這樣在做菜與吃菜的人之間,連結更深、更廣。
Ted在客家電視台節目《我把旅行變成一道菜》中,跟著劇組到世界各地的客家聚落,採集不同文化與故事;就像Monsoon的客家精神也並不侷限一種樣子,Ted感性地說:「我們想帶大家體驗的不只是『客家的世界』,更是『世界的客家』。」
Ted與Phil最近感興趣的事,是睡眠與夢。在夏季來臨前,將以夢境和夢想為主題發想菜單。在這個獨樹一格的實驗室,兩人將生活、文化融入空間與菜式,讓不同領域的客家或非客家的人們在此交集、連結。未來,他們希望能結合住宿、客家體驗、在地營造,繼續開創出看待客家文化的新角度。
一件與客家有關的物件
樟樹年輪木塊
Ted重要兒時回憶飄著樟樹的香氣,他常常在阿公經營的樟腦寮旁的樟樹爬上爬下、蓋樹屋,他與兄弟姊妹、表兄姐「一人一棵樹!」雖然來不及有更完整的傳承,那座腦寮也已經拆除,不過在季風體驗的餐桌上,每個客席都放上一塊樟樹的切面作為呈盤,紀念這個客家生活的記憶。
母親的編織畫
Phil的母親是一位服裝設計師,小時候常常穿梭布料與工作台之間玩耍,對許多關於空間、體驗與美感都是當時潛移默化地累積而來。
母親使用邊角布料創作的編織畫,對Phil而言就像是母親身體的延伸,也是她身上的客家文化留存。他想念已經過世的母親時,就摸摸這幅畫,細細感受它的紋理和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