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i sud gaˊ liuˇ zii fenˇ :「oi hi xienˋ ced moiˇ coiˇ、 hinˇ siidˋ, mˇ he bunˊ giˇ xienˋ ced
文 蘇曉凡|攝影 林軒朗
藝術家劉致宏的創作類型多元,從平面、出版印刷到地景裝置,近年更是投入陶瓷創作。他透過不斷地跨出界線,而所謂跨界,不僅止於媒材,更是關乎地域、文化,再以此回應作為藝術家的本質探問。
出生地在新竹的劉致宏,爸媽都是客家人,大約在小學一年級前後搬離新竹,談起小時候與老家,大都是客家食物的記憶。在家裡,劉致宏早已習慣聽著爸媽用不同腔調的客家話對談,而他與首次與客家文化連結起來的作品,是2019年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作品《時線》。當時他在南埔100分橋旁稻田中的堤防,以燈光裝置呈現,沿著河岸一字排開,在夜裡將重疊在同一個圓心、如時光隧道般呈現了時間的前進與循環。作品像是一座時鐘,盤面上的時針與分針,每日交會成一直線並分割成兩個半圓共44次,希望以1與0的符號扣合與百分橋的環境關係互相呼應,和日/夜、今/昔、時/分等對比共存。


「在資料蒐集研讀時,才想起來以前家裡很愛放阿淘(陳永淘)的歌。聽得懂他唱客家歌謠,但不明白有什麼特別之處。」劉致宏說,再細讀《頭擺的妳》歌詞,發現這首歌是關於時間、年代,以及人長大後的心境變遷,現在他聽起來很有味道。
充分認識自己的敵人
創作醞釀需要時間,與客家意識的連結同樣也是。劉致宏想起就讀北藝大美術系時,同班同學致穎就會寫計畫爭取客委會的創作獎助,而當時的自己還在認識「敵人」階段,他說:「那時候很叛逆,跑去修版畫。因為我很不喜歡,我覺得我必須瞭解它,充分認識你的敵人。」一邊笑著談起過往不喜歡版畫創作,原因是版畫不像繪畫或雕塑等,每一步驟都可以看到一些成果;版畫需要花很多時間做前置作業與來回測試。


「找材料、製版,最後成品也可能不如你所願,又要再回去重新跑流程。」這點後來卻成為他喜歡版畫的一部分。後來離開學院,在創作、準備材料、選擇材料的程序上,劉致宏都會思考周全,希望順利傳達在創作上想要傳遞的訊息。他以燈光裝置《時線》為例,「這些東西是我們額外放進環境的,有沒有可能不要破壞原來的風景?」為了將影響降到最低,他使用了全透明的霓虹燈管、包括氣體,支架設計結構也降到最細、與電線相同的粗細尺寸。



實地踏訪找在地連結
在今年夏天,浪漫台三線藝術季橫山展區當中,劉致宏則選擇與橫山的製材廠合作,將木屑當作材料進行壓模、創作物件。「橫山鄉的範圍不小,但它的產業與文化大多集中在鐵路支線上,早期也有產茶、有製材廠,近年也有在做埤塘水圳相關的復興,都必須實際去走訪。」劉致宏表示,創作與在地的連結性是他更在乎的事。
「不管是藝術節還是駐村,藝術家都是外來的他者身分。」這份體悟來自於他2015年赴日本山口縣的深山裡駐村,在創作材料取得不易的前提下,啟發他開始思考:如何在有限資源裡挖掘材料——因此開啟《聲音地誌Sound Geography》書寫計畫,採集當地的聲音紋理與人文故事,從第一輯的《聲音地誌I:山口》,之後踏進高雄、恆春、達沃與亞庇、台南沿海、雪梨,以及北投等地,到現在已出版至第七輯,計畫也仍持續進行。
當代藝術的創作精神
而今年初,劉致宏在安卓藝術展出的個展「蛇」,則是結合他近年投入陶瓷創作的心血,不僅將聲音紋理立體化、音像化,更轉化成如蛇形的陶瓷樂器。劉致宏的第一件陶藝作品《春雨》, 則是2017年應時尚雜誌《Harper’s BAZAAR》之邀,為創刊150週年展所進行創作而生;「150年,是活著的人無法想像的時間跨度,但陶作卻可以!」他回想起決定以陶土作為創作材料的初衷。而後2021年一趟前往荷蘭歐洲陶藝中心(The European Ceramic Work Centre ,簡稱EKWC)的旅程,更開展了劉致宏對於陶作想像與嘗試,「EKWC的Fab Lab已行之有年,幫助藝術家在陶作上的繪圖、3D掃描與製模等流程,目前也正在籌備聲響實驗室,」他表示,歐洲當代藝術中,聲音與陶瓷媒材的結合,儼然已成一股趨勢。「回到聲音地誌的創作脈絡,不管是對聲音的採集、挖掘,或是說感受,都帶給我很多原有想像以外的心得、收穫。而這次去到荷蘭,也驗證了一件事:就是陶瓷創作與聲音,會慢慢地愈走愈近。」
「這些題目總有一天都會連在一起的。」從平面繪畫走向裝置地景、印刷出版、陶瓷藝術等等⋯⋯劉致宏笑說自己怕無聊、容易厭煩,但仔細推敲,其創作精神始終如一。他與靛花採訪團隊分享,前兩天在彰師大對學生談「創作的影響力」,是這樣說:「要嘗試多換角度思考、且思考要靈活,不用侷限說我是畫家、還是雕塑家、水墨畫家⋯⋯當代藝術的創作精神應該是你去選擇媒材、去選擇形式,而不是被它所選擇。
一件與客家有關的物件
水粄
劉致宏小時候常跟著阿公去市場買客家水粄,而他唯一喜歡的口味,是由黑糖、原味組成的雙層水粄。即便後來經過許多改良,出現更多口味與變化,但對他來說還是原味經典、才是記憶中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