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g iugˋ tai fungˊ coˋ zo coˋ iog,xinˊ biˊ zungˊ vugˋ foˋ fongˇ ge xinˊ siidˋ fad fa
文 張秀絹
攝影 邱家驊
大風草(艾納香,學名:Blumea balsamifera,菊科艾納香屬的植物),六堆常見的民俗藥草之一,早年在田野間、路邊或屋旁皆很常見。在醫藥不發達的時代,鄉村居民除了藥物取得不便,也常因無法負擔醫療費用或忙於農務而沒時間就醫,因此採集青草藥來治病的民俗療法十分普遍。大風草就是六堆客家先民常用的民俗植物之一,曾運用在小至感冒大到寒濕瀉痢、風濕性關節炎、濕疹與皮炎;也能緩解務農時不小心發生的跌打傷痛。最重要的是,大風草可以預防婦女產後風痛(月內風),因此在當時重視人丁與農務的環境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由於環境改變,大風草的蹤跡已不再那麼普遍。
「以前家族人口多,時常有人在懷孕,禾埕總是有人在曬大風草。」新埤鄉建功村的鍾展雄回憶,他曾載著母親為了妹妹產後做月子到他處尋找大風草;因而開始在屋旁和住家周遭的畸零地進行種植。「我的大風草有日曬的氣味,不是機器烘焙,我要看氣象報告,有十天檔期出太陽是最好的!」已經種植大風草10多年的鍾展雄,除了復育種植之外,也利用了昔日鍾屋伙房晾曬稻穀的禾埕來曝曬大風草三四天,而曝曬後的大風草需要通風處貯存,他也利用過去儲存稻米的空間來存放,在同一空間裁切與包裝出貨。
禾埕在傳統農村時代是客家夥房最重要的空間,不但是稻穀或其他農作物收成後曝曬之處,也是小孩玩耍、家人閒聊或婚喪喜慶宴客的社交場所。近年,鍾展雄在他管理的鍾屋伙房禾埕,除了曝曬大風草和稻穀,也作為食農教育的場所使用,讓學童或一般遊客體驗晾曬稻穀或玉米;偶爾也會舉辦伙房音樂會,讓禾埕傳承下昔日的經濟與社交功能,並達到活化的目的。除了大風草,鍾展雄也歡迎明年春季四月大家來新埤看疣柄魔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