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 siinˇ voˇ tienˇ ge seuˋ nungˇ ziiˊ lu :dui iuˊ san giugˋ diauˊ eˋ koiˊ siiˋ qin idˋ fun fanˇ gin jidˋ im
池上
文 黑熊/林耿弘
攝影 李維尼
在立冬時節,即將收割的稻田中來了馴鷹師與栗翅鷹,為的是在第二期稻作收割之前,趕走麻雀。
「秧苗期我們農夫很怕花嘴鴨來搗蛋,穗期則是害怕麻雀和斑文鳥來啄食,」採用友善驅鳥種植的農夫彭仲良說,「之前會有些農夫採取比較激烈的手法,像是毒鳥來避免歉收,但池上的生態環境很好,有海岸山脈和大坡池濕地,如何跟動物們共好相處,是我們要面對的課題。」目前採取這樣的實驗也獲得不錯的成效,除了增加收穫外,近期田間還更出現了保育類的彩鷸在此生產、育幼。
今年遭遇兩次颱風的台東池上,稻米收成量普遍不佳。「只能把基本工作做好,該做的都做了,就交給上天!」這句話是彭仲良種稻第三年後才領悟的事情。原本在外地工作的他,由於父親不幸離世,選擇返鄉照顧母親,一肩擔起父親留下的事業。一開始,由於沒有機會學習、繼承父親的種稻技術,連下肥、插秧等基本功都做不好,接手的第一年歉收,老客戶紛紛抱怨米的口感和品質大不如前,銷售量大減。但不服輸的彭仲良不斷地跟鄰田叔伯們請益,也和父親建立的老客戶探討稻米的品質,藉由不斷改良的過程,慢慢摸索找回自己沒有從父親那學習到的技術,讓客戶感受到他的努力,紛紛回籠支持。在2020年,彭仲良獲得了109年二期池上鄉稻米品質競賽第六名特等獎的肯定。
這兩年透過國發會的地方創生輔導計畫,彭仲良和生態團隊熊良心生態公司進行多項友善環境實驗,包含生態監測,或透過放紙鷂、找馴鷹師驅鳥,讓去年第二期米增加了將近一成的收穫,也讓周遭的農戶紛紛仿效,開始採用猛禽造型的風箏放在田中友善驅鳥。
彭仲良的田間管理導入了符合聯合國SDGs永續指標的概念,監測田中的溫度、濕度,並引入生態動物,進行智慧節水、生態調查、友善驅鳥、氣候監測和食農教育等多項行動,希望傳遞讓消費者知道地方小農想展現的企業責任。為了父親留下的「池上龍仔米」招牌,彭仲良坦言,「或許我骨子裡存在著客家人不服輸的精神,照顧好家人、產業、環境是我的責任,我堅持著這樣的信念要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