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g mong 、liuˇ tungˊ tungˇ cii iuˇ ,aˊ poˇ qinˊ nagˋ nagˋ eˇ hemˊ ngaiˇ aˊ biˋ bagˋ ——ngiabˋ iangˋ siiˊ denˊ man poˊ
文|吳孟倫
攝影|Kris Kang
東勢街廓遍佈小巷橫街,縱貫向的豐勢路作為主要幹道,涵納著許多東勢人的生活場景、成長記憶,創立於一九六〇年的東宮戲院即位於豐勢路上,早期還能見到立著復古電影畫板、以客語放送播映資訊的戲院廣告車穿梭於庄內,是已不復存在,卻令人懷念的東勢印象。
2023 年東宮戲院宣告拆除,受浪漫台三線藝術季邀請回鄉創作的攝影師登曼波,當時正構思《塑膠禮儀 Ā bǐ bǎi》作品,成長於東勢上庄,東宮戲院是他年少時看戲的空間,也是啟蒙他視覺語言的場域。「我覺得一個地方的文化建物保留與界定,不應該只用一套國家標準去定義,就像一個地域的文化,應該是由在當地生活的人們共同創造。」於是登曼波與演員王渝屏重返破敗雜亂的東宮戲院,以創作為行動,拍攝系列影像作品,留下歷史場所的身影、捕捉在地共有的時空記憶。
《塑膠禮儀 Ā bǐ bǎi》:日常的俗艷美學
長於東勢山城的登曼波,從小由阿嬤帶大,彼此對話總親暱地說著尾音短重的大埔腔客語。這次創作,登曼波選定台中客家故事館作為《塑膠禮儀 Ā bǐ bǎi》策展場域,其中也有惦記阿嬤的心念,「我阿嬤是受日本教育的女性,她總是跟我說,如果年輕時有機會繼續受教育,她想成為一位老師。而台中客家故事館是日據時期的教師宿舍,回推歷史時空,那間宿舍極有可能是我阿嬤的老師住過的宿舍。」
歷史場域揉雜著己身的牽繫,讓登曼波感覺此次展覽是一次未必會再發生、絕無僅有的生命體驗,「對一個離鄉背井很久的藝術家來說,回鄉創作本身就是一個行動,這個行動讓我回望自己的成長背景、經驗,透過思索再以我的意識型態出發,回應我看見的各種社會問題。」
《塑膠禮儀 Ā bǐ bǎi》以照片、影像、物件與裝置,結合鮮豔強烈的攝影手法,於影像再現壽桃、紅蛋、花布棉被、喜宴桌椅等客家符號濃烈的節慶、禮俗元素,進一步以展覽名稱點出傳統客家禮俗的精神是否只剩下如塑膠般僵化俗艷的形式?以創作詰問何謂客家,以反思辨認身分認同。登曼波曾誠實地表達,客家花布、紅蛋、新丁粄這些客家符號的禮俗事物,其實早已與自己的生活無直接關聯,因此,當他注目《塑膠禮儀 Ā bǐ bǎi》的作品核心,他試圖以問題思索問題——在當代,人們談論「客家文化」是否能不再消費與標籤文化,轉而體驗文化的生活性?
東勢密語阿比百:與我共鳴的邊緣性
登曼波兒時經常在街坊聽見鄰居議論一位奇女子,據說她名叫劉月蘭,在大街見人就罵、於暗巷癲狂地袒露自己對性的慾望,在地人以客語喊她「阿比百」,指稱不尋常、處於邊緣的人。然而,這種被社會拒斥的邊緣性,登曼波卻感覺能與之連結,「劉月蘭的邊緣性很吸引我,像是一種對禁忌的好奇,也像是看見我自己的某個部分。我覺得她不在意眼光地表達對性的原始慾望,是一個自由的人。」
這種難以言說的共鳴,與登曼波極為親密的阿嬤卻能包容地理解,在他試圖探索性傾向、建構自我的成長過程,阿嬤總親暱地喚他阿比百,「我從小就很三八,阿嬤就會形容我是阿比百,但那不是批評,更像是種理解。對我來說,那是來自生活,私密的客家語彙與關於家的記憶。」在表述客家文化的展覽中,登曼波將此私密經驗融入《塑膠禮儀 Ā bǐ bǎi》的創作,是從個人經驗提煉出一在地文化切面的嘗試,也是他重新整合自己、探索客家身分認同的多樣性。
再定義:當代的客家文化與自己
聽過的傳說故事
予以告誡而凝結成荒謬景象,
童年對著玩偶說心事,
合指與親戚學習禮俗,
繞軍阿比百,
婚喪喜慶,
無憂無常無在流流漂漂,
熱㤃㤃,
賴一聲之後食飽吂?
——登曼波〈禮俗〉
《塑膠禮儀 Ā bǐ bǎi》的概念前身,來自登曼波曾於《靛花》季刊發表的攝影創作〈禮俗〉。他坦言,開始思辨自己的客家認同,起因為關注客家文化的單位邀請他針對客家議題創作,他也因此回顧個人作品脈絡,俗豔美學、高彩度視覺語言與敏銳的色彩運用,皆是客家文化之於他潛移默化的影響。「當我閉眼回憶,跳出的是許多關於色彩的記憶。家中的掃把是大紅色的、清明祭祖時的草仔粿、喜慶的桃紅色紅蛋……,它象徵的不是標準的客家文化,而是我與家族的點滴。現在大家也在重新定義什麼是客家文化,對我而言,所有的當代都沒有辦法被定義,當代的文化是流動的、什麼都可以發生。」
解構對傳統客家文化的想像,「客家」之於登曼波成為一種抽象的語彙,訴說著他成人的困惑、酷兒身分的探索與家族的牽絆。2019至2022登曼波先後展出《父親的錄影帶 Father’s Video Tape》、《父親的錄影帶__碧兒不談》、《複寫:認同__父親的錄影帶》,抽絲剝繭在大眾對同志身份避而不談的年代,父親作為一位同志的生命經歷與其對性的前衛探索。並於將歷年展覽內容收入成冊的攝影集扉頁寫下:「爸,你最近好無?……亻厓感謝你分享你作品錄影帶。感謝若靈魂做你自家。」以兒楊登棋署名,用家鄉客語大埔腔寫成。
以父親為起點,摸索性向的流動、慾望的舒張、框架的破除,登曼波從渴望理解父親的過程,進而明白了自己;從阿比百的臆想中,擁抱自身的邊緣性,做一個不尋常但勇於獨特的個體。
一件與客家羈絆的物件
客家錄音帶
登曼波探索藝術的途徑多元,除了以攝影、策展等手法創作,他還喜愛去派對場合放歌,並擁有一個 DJ 名:夜洨 YEXIAO 。他是經歷過卡式隨身聽年代的小孩,錄音帶對他來說是一種青春的象徵,也是陪伴他成長的物件。最近,他開始蒐集客語錄音帶,希望將客語融入自己的 DJ Set 裡,聽眾聽不懂客語也沒關係,這對他來說是一種關於家、關於情感的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