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gˋ gungˊ inˋ suiˋ ,ngib sanˊ gin siinˇ ——tai mauˇ puˊ sanˊ hagˋ ge senˊ fad ginˊ ngiam
文|吳孟倫 攝影|陳安嘉
在太平籠山與屋背山,人們倚山而居、務農維生,客家族群在這塊土地發展出獨特的山客文化與龍神信仰,人們視山為龍,視龍為神。敬山入山,為探勘大茅埔的根本,吳哲銘與在地耆老於2018年8月1日成立「大茅埔調查團」,由耆老與青年自發性組成地方團隊,紀錄大茅埔聚落(台中市東勢區慶東里與慶福里)的人文地域史料。
早期,大茅埔聚落以三山國王廟為中心,向外發展出二十八戶茅草屋,因此得名。為防原住民出草與外來族群入侵,住宅緊密相連,巷道狹小並以護城河圍繞,表徵早期防禦型聚落的樣態。除此之外,因當地人多從事農作,大茅埔地區亦有著尊敬水源的水利伯公廟文化,吳哲銘指著後山連綿如一頭牛的型態,說起當地傳說,「當時要打通隧道將水引至聚落,過程一直不順利。就有個老人家坐在大石上指揮眾人,等到隧道打通,老人家就消失了。在地人相信那是神的協助,因此在水源頭建廟,有了在地的水利伯公信仰。」
因為跟山很靠近,大茅埔住民的生活型態與山緊密相繫,當地的客家獵人向後生傳承發現獸徑、追蹤獸跡的古老經驗,以及敬山、惜山的生態保育精神——向山取足夠的,懷著保育環境的心念,才能有源源不絕的自然資源,這是先人的生存法則,也是與山共生的智慧。如今大茅埔後山蘊含九十三種植物生態、十七種保育類動物,水圳有六種特有種動物,是生態多樣性十分豐富的地域。
入山採集,以野菜與香料燉湯入菜,亦是山客代代相傳的味蕾文化。為了讓更多人回頭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與家鄉,大茅埔調查團舉辦「客家香料植物運用」工作坊,料理野菜、製作在地香料鹽,透過認識月桂、羅勒、花椒、紫蘇、羊奶頭、茅根、茴香、魚腥草、迷迭香、芝麻葉、檸檬草、咬人貓⋯⋯等經常出現於日常的野菜香料,以舌尖記憶風土的滋味,彎身採集在地的植物與故事。
對吳哲銘而言,大茅埔調查團想以行動傳遞的精神是號召更多人「回到母體文化」,透過返鄉尋根,深刻地理解孕育自己的土地擁有怎樣的文史,活在當下隨四季運行、循母體文化返身理解自己,在追求資本與效率的時代,選擇以時光醞釀生活,安靜緩慢地感受日子的滋味。「很多人說返鄉賺不到錢,但對我來說,回鄉不是為了生存,而是要好好生活。在大茅埔,我們依照客家文化過日子,不懂的地方就向老人家請教,長輩將生活經驗、在地知識與人生智慧教給我們,因而,我們才能把這些知識與文化傳承下去。」
客家獵人的野菜圖鑑
➊ 椬梧
椬梧(藤胡頹子)為多年生灌木至小喬木,葉為倒卵形,故有些客家人會喊它「雞核仔」。椬梧的葉子、樹幹、樹根、果實皆可入藥。客家民族認為椬梧根莖具有轉骨、顧筋骨、 預防關節炎之效,多將椬梧莖部切片與肉類,如豬腳或雞肉一起燉煮,能退火、通筋骨。
➋ 秤星樹
冬青科冬青屬的落葉灌木,由於秤星樹小枝光滑呈褐色,像秤桿,表皮密佈白色皮孔似秤星,客語稱其為秤星頭。客家草藥文化裡,秤星頭可用於清涼解毒、生津止瀉、一般喉疾和感冒等病症,亦可用於驅蟲。客家人上山打獵時,若找不到水源、口渴時,會摘秤星頭的葉子嚼碎含在嘴裡,即能生津止渴。
➌ 鳳尾蕨
又稱鳳尾草、井邊草、雞足草,葉片多次分裂成長線形,邊緣向內反捲,孢子囊線形分佈,沿孢子葉羽片背面邊緣著生,遠觀型態如野雞尾羽。是客家地區普遍使用的藥草植物,鳳尾草作為熬製青草茶的材料,可消暑退火、清熱利濕 、涼血解毒,也可舒緩感冒發燒等症狀。
➍ 咸豐草
咸豐草又叫鬼針草,具有消炎、清肝、解熱、解毒、活血袪風的功效。內服可治感冒、黃疸、肝病、糖尿病、腸炎、子宮炎。搗碎後可作為外敷藥,治療毒蛇咬傷、皮膚疔瘡、跌打損傷等。因其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之效,客家人會煮水飲用止渴防中暑。其莖葉皆可食用,尚未開花前採摘可作野菜炒食。
➎ 魚腥草
又名折耳根,客家話又叫它狗貼耳。新鮮的魚腥草揉捻後會出現特殊腥臭味,因而得名。魚腥草具有清熱解毒、辛散排膿和利尿通淋的效果,可抗菌、鎮咳、強化免疫系統。客家族群習慣採集魚腥草全株,洗淨後熬煮青草茶使用。亦可清炒、煎蛋作為野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