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ˋtoˊgaˊpangˇxiauˋinˊge duiˊginˊziiˊliˊ:cai hagˋgaˊbadˋimˊlauˊsanˊgoˊziiˊzungˊ,sangˊcudˋ「vuˋtoˊsenˊtai ne 」
文|方姿懿 攝影|KRIS KANG
近年來,「客家」藝文活動的能量相當豐沛,那身體裡流著客家血液的人又是如何串連起客家與藝術呢?讓「舞蹈生態系Dancecology」藝術總監、舞蹈家彭筱茵,帶著女兒茶茶,一起分享自身的體會以及她心中的客家精神。
從原鄉到說著閩南語的遠方
從小生長在苗栗,彭筱茵曾說得一口好客語,那是她和這世界初始溝通的連結。然而,這連結漸漸隨著習得新的語言,變得有些走音,「我媽說,國中學英文之後,客語裡有幾個腔就好像壞掉了。比如醬油叫「teu iuˇ」,但我說起來像是英文的tell you.」之後,彭筱茵離開原鄉到台北讀高中,意識到說客語的人原來是少數。
當時,她開始大量接觸講閩南語的同學,聽她們描述家中的生活習慣,她慢慢察覺到其中的差異。「平常交談大部分都講中文,所以同學完全沒意識到我不會講、也聽不懂閩南語,後來她們就手把手的教我。我覺得我很幸運,同學們都對客家文化有興趣,常問我一些詞語客語怎麼說,當然也包含髒話。」
阿公的客家八音與藝術血脈
進入大學之後,就讀農藝系的她,開始加入不同的舞團。其中,在文化追尋上有著深切啟發的,是加入劉鳳學老師的新古典舞團。「劉老師相當重視個人文化根源,因為原籍中國,她深入研究儒家文化、漢唐樂舞等,並與創作結合。所以,我那時候開始去想,我和我自身文化的關聯性是什麼?」這般因緣,聯繫起她和阿公之間同樣鍾情於藝術的淵源。
彭筱茵的阿公彭雙琳,是美樂唱片的創辦和製作人。美樂唱片創立於1959年,以發行客家類唱片為主,過去曾是苗栗縣最大宗、最有系統的客家有聲紀錄。目前,這些音樂後來由堂叔彭文銘先生的「貓貍文化工作室」進行數位化翻製,還獲得了第28屆傳藝金曲獎。
「阿公原本是攝影師、開過相館,後來轉而經營美樂唱片。他上山下海採集客家八音,請老師傅來錄音、製成黑膠。客家婚喪喜慶都有不同的音樂,那個時代如果不放唱片,就是直接請八音團到家裡演奏,我覺得阿公的想法真的很先進。」她是如此以阿公為榮,更認為自己走上藝術之路,與阿公的傳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於是,在北藝大舞創所就讀期間,她開始聽阿公採集的客家八音和山歌,並將它融入舞蹈創作中。當時,彭筱茵接下一個以客家題材編舞的任務(化蛹舞輯《HAKKA時節》中的〈秋收〉),她便找出賴碧霞老師唱的山歌。「賴老師是阿公曾合作過的對象,他們一起錄製了許多唱片,她是山歌界的第一把交椅。」在編舞的整整六個月裡,只要沒課,彭筱茵便待在家裡持續聽著賴老師的山歌。
生活上點點滴滴累積的差異,讓文化之間得以區別
在編舞上,彭筱茵特別喜歡由營造環境的方式切入,因此只要舞作中會觸及客家音樂,無論是山歌、傳統歌謠,或像是羅思容創作的現代音樂,她都盡可能讓舞者們瞭解歌詞的含意,而非僅隨音樂節拍旋律而舞動。「其實語言的發聲會影響身體的習性,特別是看茶茶學說話的時候,更能察覺。比如客家發語詞較多是接近中文的二聲或三聲,聽起來比較曲折。但閩南語發語詞或表達情緒的狀聲詞,聽起來就比較剛硬。那種說話音韻的曲折感,或許也和大家一般印象中客家人不屈不撓、堅韌的感受有關。這種語感也會影響體感。」她解釋道。
生活上點點滴滴累積的差異,讓文化之間得以區別。對彭筱茵而言,「客家」二字的內涵,也是由方方面面的實踐來體現。像是客家婚禮上人人都能領回家一大塊手工麻糬;大馬路和田地相依的都市風景,外婆家旁自給自足的菜園。即便是客家山歌,也起源於山野田間的地理環境中。
如今,她把將舞團命名為「舞蹈生態系Dancecology」,期望在作品中調和人、文化與自然,並形成連結。「不過,對現在的我來說,接觸自然不見得非得搬去深山裡。如同都市中也有生態,客家文化亦然。即便現在住在講中文或閩南語為主的環境,只要細心觀察,想極力追求的目標其實就在心中。有了茶茶後,這目標就變得更有彈性、更靈活也更清楚。它不必遠求,而是能從現有的環境中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