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ngˇ lamˇngiamngi sud ge senˊmiang fu tung
香山
文 傅崇豪|攝影 KRIS KANG
從小在香山長大的連威棣,有著工業設計的背景,在替代役期間擔任文化導覽,從中認識了多種工藝技術。對於藍染,從好玩到興趣,進一步的開始參加進修課程,做出屬於自己的藍衫。製作藍染的過程中,需要養菌發酵,維持染缸的 PH 值,還要餵染劑吃麥芽糖類的營養劑,之後從青綠色的染劑中取出,再透過氧化過程形成藍色,一系列的過程就像是生命的互動,讓人跟染布之間產生了感情的漣漪,也是藍染的價值。
雖然藍染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但是台灣卻是從清朝中葉到日治初期,才來到藍染的巔峰期,「在大正年間約有 3,000 戶,直到昭和年間,因為化學染劑興起而幾乎完全消失。」除了對藍染的色彩變化十分著迷,連威棣也進入陶藝的世界,從土坯、上釉到燒窯,可變性相當大,而釉料的變化與調配也讓創作性更豐富,未來更希望嘗試結合藍染與陶藝的作品,將兩種媒材的獨特性發揮到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