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dˋgie siiˊge suˊdiam koiˊxiongˊ:zongˊ hienˊ hoˇge sii tiˋxienˊ giedˋ tungˇcungˊbunˋdaˋco
文 張雅淳 | 攝影 KRIS KANG
在學時主修印刷的張軒豪,因緣際會下對平面設計產生了興趣,至此展開工事的新領域。起初他一直苦惱著想找尋一個屬於自己的設計軸線,在接觸字體設計後,就強烈地意識到那或許就是一種解答,逐漸地也堅定起內心的想法:「我想真的成為專門做字體的人。」
成為專門做字的人
下定決心之後,張軒豪開始尋找可以學到更多字體設計知識與技術的地方,同時也進入字體公司工作,兩年後,他進入荷蘭海牙皇家藝術學院的「Type & Media」學習。2012 年從荷蘭回到臺灣,他又透過朋友得知日本字體設計師鳥海修創辦的課程「文字塾」,於是開啟了每月飛到日本上課的下一個見學階段。
經歷修習到如今成為「字體先決」的自由設計師,問及如何形容自己的設計風格,只見他坦率而幽默地回應:「我覺得自己的設計是有趣的,我是走一個可愛的路線!」笑稱自己是「懶惰設計師」的張軒豪,比起處理圖片,他更偏愛透過字體傳遞資訊。「覺得字體設計背後有一套邏輯,可以支持我做的東西。」他進一步解釋,「其實字體是可以直接傳達資訊的一個工具。透過字體,可以幫你把這個你要 的情緒或是設計的氛圍附加到上面。」
觀測字體設計之流
翻看他的 Instagram,觀察與採集原來已是字體設計師的日常,散步的街道、吃飯的餐廳、旅行的途中,目光所及都像是集結了各種字體的博物館,在鮮有人留意的地方,張軒豪習慣多看一眼、多想一下。「國外許多設計師會從舊物上尋找靈感,透過重新描繪或保留元素,延伸出一套字體。觀察路上看到的字體或是手寫字,都很有趣,比如手寫字多少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個性。」他仔細地說。
聊起臺灣的設計,吸收了荷蘭與日本的養分、學成歸來的張軒豪留意到這些年臺灣有許多設計師也逐漸更關注字體設計,如「卵形」主理人葉忠宜翻譯日本字體設計師小林章的著作、「justfont」團隊開設相關教學課程等。雖然相對於國外,臺灣字體設計仍算在起步的階段,但他也看到了發展的可能性。
「其實我們二、三十年前就有字體設計了,在當時比較是針對大眾化的面向。而現在的設計師則有更多新的概念投入字體裡面,帶起了一股有趣的風潮。」他也認為未來或許也會有人開始注意到內文字體這一塊。
去年張軒豪與臺灣設計研究院合作,和龔維德共同策畫「極瑞士 SWISS MAX- 瑞士設計展」。他們將目光放在與以往大眾認知的瑞士設計不同的面向與新的趨勢上(例如循環設計);在平面設計上,也希望引介新的瑞士設計師與更加活潑、多元的作品。
串起生活記憶之味
身為新竹竹東人,張軒豪的父親是閩南人,母親是客家人,而他從小由外婆帶大。手藝極佳的外婆會親手做糍粑、炊發糕,逢年過節必煮鹹湯圓。還有早餐時很常吃的水粄,白色的粄撒上菜脯,加點醬油,簡單卻美味至極。「我外婆很常煮一種湯給我喝,裡頭會加進剁碎的豬肉。我在臺灣沒找到一樣的料理。」他說外婆過世後,尋尋覓覓才在深圳嘗到三及第湯,與記憶相同的滋味總算解了鄉愁。「印象中,有時候她還加一顆蛋進去。」不經意的細節之處,才總是思念與記憶的體現。
打開書店的細節指南
daˋ koiˊsuˊdiam ge se jiedˋziiˋnamˇ
走入「重本書店」,便能感受到沉穩俐落的氣息,以及背後講究的種種細節 —— 這是張軒豪即將開幕的書店。起先只是與設計師好友葉忠宜一同尋覓工作室與租屋處,卻發現這個 一樓空間,靈感迸發的兩人,馬上決定在此一圓開書店的夢想。
細節 01 一些取自街巷的空間靈感
書店裡,兩位設計師採集生活的巧思無所不在。街巷中、古物店、舊物市集,處處都是靈感的場所,譬如吧檯區能發現街頭常見的路緣石,溫潤圓角在店裡格外可愛;搭配天花板上帶著金屬太空感的物件,彼此對話、共築絕無僅有的場域質地。「此外,我們也喜歡觀察策展空間的細節,心頭好是『森 3 sunsun museum』,即將展開的『再森』計畫以山屋為概念真的太有意思!」他補充道。
細節 02 一套書店專屬的字體
身為字體設計師的張軒豪,也為「重本」設計了專用的標準字。靈感就延續自店裡使用的路緣石。將其敦厚的重量感與圓角的造型融入設計,他解釋「因為書店叫『重本』,想要傳達這個重量感,所以用很粗很寬的字來呈現。」
細節 03 一間任性揀選的設計專書店
即將於四月正式開幕,「重本」作為設計書店,已完成規劃的木作書牆區、玻璃展示櫃裡一律只展示兩位主理人鍾情的選書、海報與設計選件,當兩個太過任性而有趣的設計魂交會於此,就像是保證了這間書店突破天際的可能性與創造力,請務必親至感受!
一件與客家羈絆的物件
榻榻米
榻榻米是張軒豪幼時外婆準備給他的睡床,只要看到榻榻米、聞到它的氣息,就會讓他想到客庄、想到外婆及種種回憶,都讓他有回家的感覺。至今他的住家也在窗邊設置了一張榻榻米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