靛花 tien fa
  • 立即訂閱
  • 地方與全球
  • 生活與文化
  • 探索與發掘
  • 會員中心
  • 關於
    • 關於我們
    • 訂閱說明
    •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
    • 聯繫我們
  • 立即訂閱
  • 地方與全球
  • 生活與文化
  • 探索與發掘
  • 會員中心
  • 關於
    • 關於我們
    • 訂閱說明
    •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
    • 聯繫我們
靛花 tien fa
靛花 tien fa 靛花 tien fa
  • 發現

糯米橋:一座改變地方的跨溪古橋

  • 2022/12/23

no miˋ kieuˇ:idˋ co goiˋ bien ti fongˊ ge go haiˊ guˋ kieuˇ

國姓 guedˋ xin

文 洪健鈞|攝影 黃毛

橫跨南投縣北港溪的「糯米橋」是過往北港村聯外通道,為山城代表地景之一,屬國家三級古蹟、國內少數以「橋梁」為主體的法定史蹟建物。目前不僅轉型成在地重要的休閒觀光景點、販售國姓自產咖啡,今年初國姓鄉公所更斥資增設光影投射設備,將糯米橋轉化作為夜間藝術作品。

談起糯米橋的由來,「早期由於水泥還沒普及、材料又昂貴,造橋時,先民利用製作『粢粑』(麻糬,客語:qiˇ baˊ)的方法,將糯米加水搗碎後蒸熟作為黏合劑,摻入黑糖、石灰等材料,順利黏著石塊建成橋梁,成為『糯米橋』的起源。」現年七十五歲的葉佳壇,曾擔任北港村連續五任村長,1990年代開始協調公部門進行多次「橋梁修復」工程。他表示,儘管糯米橋早期使用「糯米黏合」技術建成,但因現今橋梁結構皆已採取較現代化的水泥灌漿工程,同時也因高齡匠師凋零導致早期工法失傳,因此現在僅「紀念性」地將黑糖、石灰等傳統混合材敷於橋體表面。

2003年北港村民申請成立糯米橋休閒農業區,透過農委會劃撥經費施作各項硬體設施,同時串聯投80線鄉道沿線的清流、中原與眉原等部落景觀,帶動地方的旅遊發展與特色農產開發。

發現「灰作材料」地標

di lu hong fadˋ hien「foiˊ zogˋ coiˇ liau」ti peuˊ

水泥未普遍運用前,灰作材料與技術是常用的建築材料與施工技法,從當中可找到當地的環境與特色​​。各地區、匠師通常會有不同施作方式,使用材料種類雖差異不大,但配比有明顯的相異。本期《靛花》在採訪路上遇到了三座地方建物,由黏土、石灰,還有加入黑糖與糯米等灰作材料來建造。

Share
Share
Tweet
kyra900420

Related Topics
  • 冬至號
Previous Article
  • 發現

大路關石獅公

  • 2022/12/23
View Post
Next Article
  • 戶外

沿山舊路,探訪昔日移民史:南港姻親古道

  • 2022/12/23
View Post
You May Also Like
View Post
  • 發現

守護老伙房的咖啡屋:屾植人心

View Post
  • 發現

食好無?在地物產的入口:美濃啖糕堂

View Post
  • 發現

拜訪梅子屋,細嚐季節水果的風味層次

View Post
  • 發現

大路關石獅公

View Post
  • 發現

白沙岬燈塔:標誌歐洲建築技法的圓筒造型

View Post
  • 發現

有漫畫與麵包的果宅咖啡

View Post
  • 發現

台一線上的慢.食堂

View Post
  • 發現

只在夏夜裡迸裂的煙火 ——穗花棋盤腳

靛花 tien fa
  • 關於我們
  • 訂閱說明
  • 聯繫我們
  •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
前天看到一隻兔子,昨天是鹿,今天,你。

Input your search keywords and press 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