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mˇ vud goˊ suˋ iaˋ idˋ gaˊ
doˋ dungˊ id tien soˋ ge aˊ gongˊ,hamˇ iuˊ giaˊ iaˇ oiˊ
文 林鈺雯|攝影 李維尼
播放著搖滾樂、環繞著各色衝突又協調的風格物件,同時供應著客家小食與特製飲料——「島東譯電所」是個無法被定義的空間,更有趣的是,經營這個空間的一家人也將他們的生命遷移路徑:新屋-台北-巴拿馬-花蓮-越南-台北-花蓮,一一蒐集、存放在這裡。
花蓮市福建街上,租賃整修自過往鐵路警察局長舊宿舍的島東譯電所(以下簡稱島東),主人廖脩博(阿光)長期從舊貨市場與台灣各地鄉鎮搜尋而來的台灣民藝、原民物件,加上父母從中南美帶回的原住民織布⋯⋯都在這個空間找到適合的位置。
阿光蒐集這些珍貴物件的同時,像是紀錄自己的生命歷程,他表示:「我把這個空間(島東)當作我的作品看待,」每一天作品都可能變動位置,客人每次拜訪都會見到不同角落裡細微的變化。而挑選作品之於阿光,就像是食材之於他的父母、光爸與光媽。「客家人的菜色不僅僅是刻板印象中的薑絲炒大腸或客家小炒,我認為是融合在地食材變化的食物。」同一道料理會長出新版本,長期跟著父母遷移各地的阿光認為,在生活裡吸收到不同文化與經驗,會透過各種蒐藏品呈現。
來到島東就像回到家,令人放鬆,供應的菜包來自光媽的手藝,小菜由光爸田間種植的蔬菜製成,有時候客人還會吃到當日採收的芭蕉。甚至,有些各地年輕人因為來到這裡、吃到客家菜包,不知不覺地用客家話談起自己阿婆口味的菜包,聊著聊著,還意外促成進一步瞭解自己客家身分的開端!
根深柢固的遷移技能
如果說島東是阿光打造出來的培養皿,那裡頭各種化學滴劑就是光爸與光媽所添加的。
光爸、光媽老家在桃園新屋,從小就是隔壁鄰居,青梅竹馬「他家住一號,她家住三號」阿光指著父母、從旁補充道。客家聚落裡,人們會互相換工、光爸與光媽的父親互稱老同事,也會分享家中作物,兩人就此結下很深的緣分。
曾在中國商銀外匯部門任職的光爸,隨著開辦外匯業務拓展調任各地,到處都遇得到客家人,「如果一起講客家話就會很好溝通,感覺都是自己人!」
九O年代裡的遠行,幾乎就是生離死別。1982年,不到30歲的光爸曾隨著銀行業務拓展外派中美洲巴拿馬5年,每天早上背西班牙文報紙學基本會話。他意外地發現,在巴拿馬華僑大部分是中國廣東省移民,從梅縣、陸豐、惠東、保安等地移居來的人多,客家話很通!「我去巴拿馬好幾年才有傳真機!父母不識字,我會先寫信給哥哥說哪一天會打電話回家。通電話那天,岳父、岳母跟家人全都守在電話前聽,一個小時的電話時間有40分鐘因為思念都在哭。」
與土地共生的親情關係
在跟著丈夫移居至巴拿馬之前,光媽是職業婦女,自小沒有下田、進廚房,離鄉去巴拿馬需要假日聚餐才學會做菜包。現在客人在島東吃到相對小巧、不膩口的菜包,最初食譜就來自在異鄉認識的農技團苗栗媽媽手藝。他們認為,客家菜包要好吃,蘿蔔乾是第一個重點,所以自己種蘿蔔、曬蘿蔔。「我們偏好香氣很足的蘿蔔乾,太早烘乾跟慢慢烘乾的蘿蔔乾味道就是不一樣!花蓮的天氣需要曬三、四天才會入味!」光爸補充道。
「我自己愛吃什麼,就怎麼給客人吃!」光媽解釋,除了菜包,店裡的招牌小菜有一道「臭豆腐炒酸豆」,是她轉化了記憶中上海姑丈一道酸豆炒肉末的氣息,以台灣特色的臭豆腐為主的自製料理。在島東會吃到的食材還有來自光爸與光媽一起動手製作洛神花醬,種植的香草植物,光爸說,在退休後有一塊地耕作,就像找回人與土地的感覺,也懷念著與父母一起在田裡工作的情景,「這樣建立起來的親情關係更加緊密。」
「島東就是我跟客家的連結」
每一個家都有自己版本的歷史,塑造出各種味道。阿光認為,無意間找到自己想要的物件,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而把物件放進這個空間,就像成為一位廚師,尋找與練習的過程是很棒的,如何將不同風味的食材巧妙的結合與平衡口感、更近一步地與客人分享了自己的生命經驗。
光爸回憶起在巴拿馬居住時期,有外交部、國防部等單位的眷屬以及客戶們,都會像朋友一樣週末來到家裡聚餐。光媽表示從小她家中的環境就是喜歡分享,會把最好作物送給左鄰右舍。而經營到現在,最令一家人感到開心的是,老客人會在生日跟結婚紀念日特地來到這裡慶祝。實現那句他們最常掛在嘴邊的:「到這邊,就是來我家作客。」
一件與客家羈絆的物件
季節顏色的客家菜包
菜包外表的顏色基本上隨著光媽的心情變化,加入不同食材的顏色:黃色是加入南瓜,胭脂色是加入紅麴,紫色就是來自吉安名產紫色蕃薯。光媽說:「每次都很期待蒸出來會是什麼顏色!」
臘味荷葉蒸飯
光媽她堅持一定要找來道地的湖南臘肉才做!臘肉製作季節不對就不好吃,然而找食材是看機緣,一旦它出現了,那種感覺就是:賓果!我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