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nˇ sanˊ kiu lu,tamˋ fongˋ teuˇ baiˋ iˇ minˇ siiˋ:namˇ gongˋ inˊ qinˊ guˋ to
國姓 guedˋ xin
文 洪建鈞|攝影 黃毛
日治時期台灣「樟腦」開發產業盛行,吸引許多北部客家人移居中南部開墾新興腦區,形成「北客南遷」的移民歷史。南投縣的內山地帶,就有以蓮華池山(舊稱和尚頭山)為核心的客家移民聚集區,按現今的行政區劃分為國姓鄉南港村、魚池鄉五城村與水里鄉新興村等,儘管村落間隔有險峻山勢,但早期先民仍發展出跨聚落通婚親緣、象徵三村間「客家聯姻」的長久情誼。其中,由南港村通往五城村的沿山舊路「南港姻親古道」仍保存尚好,因為常年不太有人知道,每隔半年就得除草把路徑再開闢出來。
一條串接山城聚落的路
一段時間來除草、長期關注這條古道復原工程的徐大鈞,回憶起幼時古道串聯的趣聞:「早期我們(南港)與隔山對面的五城村通婚很頻繁,不時會有已婚的婦女轉妹家(客語:回娘家),走的就是這條古道。除了探親,也會帶些禮物送娘家,回夫家時又揹了娘家送的幾隻雞回來,彼此之間往來非常緊密。」
徐大鈞出生於南港村較內山處的「港源社區」,先民自苗栗西湖移民至蓮華池山下方的台地,開闢「梯田」種植水稻維生,並透過南港姻親古道的串接,與一山之隔的五城村發展出跨越親緣、物資交換乃至伐木等經濟交流關係。
然而,隨著現代公路系統開通,從南港村要到「鹿寮坑」(客語: lug liauˇ hangˊ,即水里新興村)」可開車遁走147線道、再轉131線道直抵五城;不敵現代公路便利,南港姻親古道自1970年代開始荒廢、直到1990年代港源社區辦理「古道調查」行動,才讓這條塵封許久的沿山道路再度重見天日。
以身體測量出的山徑
「南港姻親古道所串連的二村範圍,很適合作為中部健行團體的登山教室。沿途有四十五度以上的陡坡,也有蟲鳴鳥叫的原始林,中間要橫渡小溪流,是適合現代人放鬆壓力、親近大自然的絕佳場所。」跟著徐大鈞一同走訪,首先開車自147線道轉入無名產業道路、拜過山腳下的「伯公廟」後,順著路開上登山口旁側的涂家古厝,接著以步行攀至蓮華池山下方的鞍部平台,下坡路段近一公里後可達猴龍溪谷,再順著蜿蜒水路到達五城村後方的「新山林道」——全程約二個半小時的山路步程,讓人能以身體測量出早期聚落往來的顛簸艱辛。
除了不定期帶領登山學員走訪古道外,徐大鈞也期望能夠效仿美國阿帕拉契山徑的手作步道精神,號召人力投入古道沿途的舖路工程,並希望全道就地取材,由在地耆老傳授造橋開路的施作工法,建立兼具文化傳承與生態保育的人文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