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i sud gaˊ fam siinˇ zungˊ,gauˋ cudˋ ngi sud ge long man tungˇ vu siid ge jinˊ zunˋ tu
採訪 詹雅婷|文 湯侑宸|攝影 黃毛
近年在台灣遍地開花的藝術節裡,總能在眾多與在地環境共融共存的藝術作品中遇見范承宗的作品。范承宗與考工記工作室不僅以創作重新詮釋本土手工文化,也將其優雅的工藝精神帶入於如Catier、Hermès、Loewe等國際精品品牌的委託創作之中,今年更受邀於紐約東漢普敦的長屋花園(LongHouse Reserve)設置永久大型作品《筌屋VII東漢普敦》。
擅以工業設計基底與手法玩轉來自各地的古老工藝,范承宗除了使工藝成為充滿更多可能性的藝術創作,也與商業共存,讓人見識到這位喜歡挑戰常規的藝術家,是如何以其客家務實精神與藝術家性格,逐步踏上連自己也未曾料想過的創作之旅。
一張竹椅開啟的主觀創作論
2013年在米蘭三年展中心亮相的竹椅《飄(Flow)》受到國際矚目,當時的范承宗只是個25歲的台科大設計研究所學生,在尚未確定畢業後的未來方向時,就嘗試以違反工業設計教育原則,擁抱個人主觀意識去進行這張竹椅的創作,應用竹材詮釋風的流動,化無形為有形,從此發跡,展開至今已近十年的創作之途。
「那是我第一次嘗試讓我的主觀引領創作的作品。若要回想上一次這種脫離規範、單純以材料去詮釋自身感受的時候,已經是小時候畫蠟筆、捏黏土的時期了。」
跳脫解決問題、使用者中心、人體工學、生產製造便利性等學校教授的工業設計價值觀與意圖,范承宗刻意以全然相反的叛逆,嘗試創作出竹椅《飄》。雖然過程中玩得不亦樂乎,卻對於這件作品的發表沒有把握,不確定除了自己之外,是否還有其他人會喜歡。
直到在米蘭設計周展出時獲得各界好評,從此篤定這樣的創作態度。他明白到,創作不需透過語言,也能由造形、材質傳遞概念與感受,歡迎擁有不同生命經驗的各國觀眾以自己的觀點解讀作品,獲得相似卻又不盡相同的訊息。
「那時我想,如果每次都能這樣創作,也太快樂了吧!」
范承宗確立自己對於創作的熱情後,在休學、退伍後的一年,毅然離開求學的台北與故鄉新竹的都會區,搬到生活氛圍截然不同的南投草屯,開始一連串創作與學習工藝的日子,直至現在,他的工作室已有4位正職夥伴一起進行許多待完成的作品與創作委託,創作時程甚至已排至4、5年之後了。
范式獨家創作哲學與方法創作
創作能量滿滿的他,深知逆向思考、退回純粹才容易跳脫各式規範與框架,創造出更多可能。在發展作品造形時,有幾句話常掛在嘴邊——這看起來太努力了、這個安排太普通了、誰都想得到。
范承宗自若地說:「我喜歡的人事物,哪怕是朋友、歌手、電影,我都喜歡它們的態度是『輕鬆的』、『有點任性和有點奇怪的』,儘管態度輕鬆,我總能感受到背後肯定累積了不少經驗和功夫。」
同時,他也透露自己的創作哲學,首重「概念先行」。「作品的造形、氣質、材料等看得見的物質,不會發生於無形的概念之前,因為我相信創作最有價值的部分是,創作者為作品做的那些構想與安排。」所以,范承宗在創作時,從來不是從畫圖開始,而是以撰寫文案的方式進行。
「我會以文字構思題目,接著嘗試用各種答案回應,當整體的概念與邏輯通了之後,作品的樣貌就能自然誕生。」常常在前期文字階段,他仍不知道作品會長成什麼樣子,但只要確保在文字階段耕耘出的題目具有魅力,往後要長成什麼模樣,他都不太擔心和煩惱。
他強調,作品的源頭皆為一個「題目」,而非一個「點子」。「你可以用不同的可能性來回應一個題目,但點子本身只是一次性的答案。」動人的題目能夠一再地用創作回應出第二個、第三個作品,「有時也會藉由不斷去回應同一個題目,去證明舊有的老手藝還是充滿可能性的。」
跳過規則是創作的關鍵
因作品的人氣攀升與不斷累積的知名度,范承宗也得面對許多批評的聲浪,但他總是忠於真實的自己,擁有一套解讀自我的脈絡。
「我並非來自藝術教育背景,也不知道從何接觸藝術科班的資源、價值觀和規範,可能因此誤打誤撞地略過各式規範,土法煉鋼地以創作生存、維繫工作室的運作。關於創作、經營、生活等各種事,我常去想事情的源頭到底是什麼?會發現好多方法和規範根本有夠莫名,或是不適合自己的條件,進而找到認同的作法,做出符合自身的選擇與判斷。」
此外,關於作品經常成為民眾與其合照打卡的熱點,范承宗也做了一個有趣的比喻,就像是創作歌曲音樂人,歌曲被放到KTV裡歡迎大家來唱;和作品拍照打卡就像有的人喜歡拿起麥克風、用演唱這首歌的方式來欣賞這首歌,喜歡的原因可能有一半是自己的表現和身體參與其中的過程,哪怕從未注意過歌詞傳達的訊息也不要緊;有人則喜歡從詞曲創作和編曲安排中閱讀更多訊息。
「從作品的表層到深層都是一種欣賞,這兩種『欣賞』的方式對我來說沒有高低之分,我都非常感謝。」
范承宗認為,自己作品受歡迎的原因是「通俗」。「通俗」並不帶有貶義,自己從小到大就是在通俗裡成長的,和大家一起看台灣偶像劇、日本卡通漫畫、熱門韓劇、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這些都是『我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我』的養分,如果我覺得通俗不好,想努力擺脫通俗給我的影響,不就像是我的創作在說謊嗎?我覺得創作應該是誠實的,也沒什麼說謊的必要。」
承接客家文化的精準與效率
凡事忠於自我的范承宗,對於自己的客家人身分也處之泰然;向來沒有特別意識到客家文化帶給他的影響,直到聽見一位客家長輩自客家料理中,道出了根深柢固的傳統價值:「客家料理的精神就是『物盡其用、不浪費』。一隻雞從頭到尾沒有一個部分是丟掉的,都要用個徹底。我的創作和工作好像也貫徹著這樣的態度。」
講求高品質、高效率的工作方法,就連工作室設置在草屯,都能讓范承宗避開了無數需求不明、定義不清的會議,以保有自己理想的生活節奏。「近幾年開始,我覺得整個工作室是我的一個大創作,這個作品像是一個活體持續在生長、改變。同樣的,無論每個人做什麼職業、擔任什麼角色,都是在『創作』自己的一生。沒有重大意外發生的話,在為期大概八十年的人生裡,就像在進行一個不會完成的大創作、大演出、大遊戲一樣。」
奠基在宏觀的創作思維,范承宗不僅浪漫地享受創作,也聰明、踏實地營運工作室,對事事充滿好奇與學習慾望,或許這就是身邊朋友總說他怎麼會這麼像個老人,時而老謀深算,時而又充滿赤子之心。
一件與客家羈絆的物件
Spotify客家音樂歌單:Cheng Tsung Hakka
范承宗認為自己與客家最大羈絆與關聯是音樂,他在Spotify上建立了一個客家歌單,裡頭囊括林生祥、米莎等客家歌手的專輯,其中「好客樂隊」在2006年推出的《愛吃飯》專輯是他的最愛,專輯內一首《如果我》的歌詞寫道:「如果我不曾受傷,我現在應該在遠方」,恰恰表達出主唱陳冠宇在離鄉背井多年之後,想回頭尋找生命源頭的心聲。
歌單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