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nˊ inˊ ti zii ngiˇ ge sadˋ gie lid liong iˇ faˊ can fong
zonˊ fongˋ vuˇ sii zii zogˋ congˋ pan nginˇ Pili tungˇ zonˊ on sadˋ gie siiˊ vongˇ tienˇ in
採訪 劉子維、詹雅婷|撰文 劉子維|攝影 KIRS KANG
2009年,一張在米蘭設計展大放異彩的家具設計成名作「圈凳」,讓吳孝儒Pili(以下簡稱Pili)獲得國內外的矚目,成為當時台灣工業設計圈的新起之秀。如今,10幾年過去,他依舊身處台灣當代設計師前線,卻已經以不同的姿態與視野來推動「設計」,成立無氏製作PiliWu-Design,帶領了更多年輕設計師,將在地文化與設計做出連結與創新,讓人們看見更多「設計」可以發揮的影響力,貫徹「型隨在地」的座右銘。
從單點至多點,讓設計更多元
從個人工作室轉型成為設計聯合事務所,很難一次說明白無氏製作到底是怎樣的設計公司,它當然有專業設計服務,但也一路拓展至品牌整合、視覺包裝、策展執行和公共服務等範疇,談及當初如何找到公司定位,Pili說:「會轉型很單純就是為了『存活』,設計師常常很多想像力,但沒有仔細思考該如何在未來活下來。當時有朋友來詢問創業意見,發現『品牌顧問』也是一條路,甚至也開始練習寫企劃書,幫助自己釐清在創業路上會遇見的課題。」他認為,比起個人工作室,聚集一群有共同信念的人,更能激盪並放大能量。
Pili說,最近才正式把「無氏製作」的公司名稱登記下來,像是達到一個里程碑,「若要描述現階段的無氏,應該是結合團隊每個人的集體意識,就像是一個培養皿,大家都把想法丟進來;團隊不大,但是每個人都在過程中產生形變,這也是無氏製作最特別的地方。」將一個單點擴散去串連更多點,是驅動無氏往前邁進的精神,「無論是展覽還是設計命題,其實我們做得都很open source(開源)[註],傳遞現在觀察到的訊息,也期待藉此和大家產生對話、彼此溝通。」
以人為本的型隨在地
以自2021年接手營運的臺東設計中心為例,Pili表示:「其實,我們是很隱形的角色,比較像是慢慢引導的狀態,讓人們從『為什麼要做這些』,到『不得不注重設計』,以下到上去推進,似乎掀起了一些漣漪。」Pili進一步分享,團隊在思考臺東設計中心定位時,便將其調整為平台角色,更推出「台東慢波電台」計畫,讓地方人聊地方事,「起初長官也不太確定我們在做的事,但跟他們說這是在採集民意,後來也漸漸理解。」他欣慰地說,現在反而有更多人透過台東慢波電台來認識臺東設計中心,意外達到軟化高牆的作用,呈現不斷累積、推進的城市樣貌蛻變,並蒐集多元、實質的聲音,傳遞於公共討論之中,才能讓「設計」真正融入到常民的生活。
然而,要使設計確實走進大眾日常絕非一蹴可幾,得靠一點一滴慢慢積累,才足以成就出有著豐厚人文底蘊的地方文化。對Pili來說,不論是展覽還是公共服務類型的專案,因地制宜、田調探查是必不可缺的關鍵,但是要如何夠貼近、深入瞭解腳下所踩的土地,自然少不了「對的人」,「不管是之前的屏東設計展還是臺東設計中心,也是因為同仁的關係,他們對地方表現出熱忱、願意投入,我才會評估決定是否要參與。」
就像本次與《靛花》冬至號合作的附錄產品——綻放的心意,擁有客家血統的Pili,與團隊中成長於屏東內埔客庄的設計師黃田印(以下簡稱田印)以及團隊夥伴,對於這次合作的專案都深感興趣,他們透過翻玩臺灣南部客家文化中常見的「盤花」,轉化成具有祝福之意的紙花小物。兩人跟我們聊著發想過程,也憶起自己與客家緊密的連結,使得這份客家心意更顯珍貴。
關於《靛花》附錄設計的大小事
iuˊ guanˊ tien faˊ fu liug sadˋ gie ge tai se sii
Q:本次進行《靛花》附錄設計背後的靈感來源是什麼?
田印:本次創作從小時候客語課學到的俗諺「田愛日日到,屋愛朝朝掃。」為出發,希望將這句意旨生活勤勞才會有收穫的意象融入其中,同時考量以顯性和隱性的方式來呈現。找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在臺灣南部客家文化中有製作「盤花」的習俗,我也才意會到,原來小時候在祭祀、結婚等節慶常見的花束盤,不僅有特定稱呼,還帶有祝賀祈福之意。
Pili:討論後決定以盤花為靈感,結合文具店常見的紙樹開花玩具,透過這個象徵慢慢灌溉,會得到結晶成果的小物,在迎接來年的此刻,藉由個人微小的組裝、灌溉行為,開出一盤屬於自己的花。
Q:這個案子最大的挑戰為何?有哪些有趣的發現?
Pili:最挑戰的大概是紙材,我們嘗試了不同國家紙材,都有不同的開花效果;甚至是運用市面上販售的專門紙花紙材,結果卻不開花,這樣的情況也連帶造成紙廠的好奇心,特別為了這次附錄開了兩次會,大家都想找出「開花」的原因和方法,還滿有趣的。當然,最好玩的還是等待開花的過程,每次實驗都很期待隔天紙花長出的模樣。
田印:另一個困難的點則是,抓不到紙結晶成長的大小。設定上,我們打算朝盤花的圓形狀為最終樣態,前後用了不同種液體測試,漸漸地好像也懂紙花的Know-How,可以慢慢回推應該使用哪種液體、哪種紙材,可以創造出符合設定的結晶效果。
Q:兩位都擁有客家血統,成長歷程中有何與之相關、難忘的人、事、物?
Pili:我媽媽是花蓮玉里大禹里的客家人,關於客家的記憶也多半與玉里有關。小時候過年回外公、外婆家,一趟路實在遙遠,可最難忘的依舊是食物,蘿蔔絲粄、薑絲炒大腸,甚至會殺雞來慶祝,只覺得每一道菜都很好吃,已經深化在記憶中。
田印: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食物,光是封肉、筍絲和魚鬆,我就可以吃掉一大盤飯。我爸跟我姑姑都很熱愛做菜,特別是我爸對於客家料理文化非常在乎,認為身為客家人,就該熟悉專屬客家的味道;像我家的封肉,不會太鹹、偏甜的味道,就是屬於我們家的風味。近期,想跟著爸爸做料理傳承家的味道,但常常刀都切沒幾塊肉,他就忍不住接手做下去(笑)。
Q:對哪些客家諺語或文化習俗,有較深刻的印象?
Pili:比起諺語,我反而對歌曲〈天公落水〉印象深刻,但小時候只單純覺得這是一首用客語唱的歌,但現在回頭再看,會發現客家很多傳統歌曲,都是以女性為主角。
田印:就像Pili所說,不管是客家歌曲還是相關文化,常將客家女性形象刻劃在其中,像「盤花」也是,呈現了客家女性的堅韌和優美,處處可見她們為家庭犧牲、奉獻的精神。
註:open source原指在軟體開發過程中,將程式設計開放讓所有使用者都能夠自由修改的一種機制;現在則泛指產品、計畫與專案等範疇,讓大眾可以一同參與討論和修改,使其更加完善、更為透明且符合大眾福祉的方式。
一件與客家羈絆的物件
Pili:與媽媽合照的老相片
Pili特別翻箱倒櫃找出來的舊照片,他說自己的爸爸是屬於海派愛熱鬧的閩南人,媽媽則是默默守候,具勤儉美德的玉里客家人。記得小時候回玉里,當時還有菸樓,舅舅以前也在種菸草,燻烤菸草葉的味道很香,加上冬天去菸樓會很溫暖,可是這些都僅存於回憶了。
田印:隨身攜帶的拍立得
田印拿出一張平時就放在皮夾裡的拍立得說,除了能夠在想念家人的時候拿出來看,也像是提醒著身為客家人是一件很「酷」的事。例如在生活中,一旦知道對方會講客語,就會用客語回應!因為知道彼此都是客家人,在無形中有了連結,就拉近距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