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 sunˇ honˇ tienˊ ge fa tiˇ tungˇ ngied liong:hagˋ gaˊ hamˇ banˋ ienˇ
文 繫。本屋 徐孝晴|攝影 邱家驊
傳統客家料理使用的食材元素,總不脫離與祭祀有關的三牲、與節令相關的食材,另外就是與家人、親友團聚的時刻。每年冬至時,客家鹹湯圓總會出現在我們家,除了冬至必須準備祭祖用的甜湯圓外,祭祀結束後,會使用三牲中的豬肉、魷魚乾作為湯頭的基底,再搭配只有在冬天盛產的茼蒿,煮一大鍋鹹香的鹹湯圓。
紅白湯圓VS.包餡大湯圓
根據與親友們之間的聊天田調,台灣的客家鹹湯圓似乎分成兩種派別,一種是北客會吃的紅白小湯圓,一種是六堆客會吃的包餡大湯圓。雖然我們家屬於北客底,但由於已落腳於屏東市百年餘,或許受到周邊族群的影響、又或許家裡長輩喜好吃包餡的湯圓,總之從小到大在我的印象中,家裡都是將紅白湯圓與包餡大湯圓混著一起烹調享用。
以「挼粄圓」凝聚眾人的心
除了鹹湯圓的湯頭組成很重要外,其實搓湯圓的「過程」才是讓這道料理更美味的關鍵——因為「挼粄圓」(搓湯圓)需要眾人一同協力才有辦法完成。在挼粄圓的過程中,大家除了手一邊動作,也會一邊聊聊八卦、話話家常彼此關心近況。還記得在十多年前,我老家聚落的伯公廟重建落成,當時神明即諭示落成圓滿當天需準備鹹甜湯圓供眾人享用,表示圓滿之意。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祭典前一日幾乎全村的人都一同聚集於廟口搓湯圓。圓滿之意,應該指的就是眾人願意聚在一起、齊心協力完成一件事,而圓滾滾的粄圓除了象徵圓滿,也透過了「挼粄圓」作為媒介,凝聚大家的心。
傳統製作粄的生米糰「粄粹」,是將生糯米、秥米加水後用研磨成粄漿,再裝入布袋裡頭,用重石壓出多餘的水分,方可獲得緊實成形的米漿糰。考量傳統作法在當代一般家庭裡不易製作,這期《靛花》是介紹「懶人版(粄)」做法,用現成的糯米粉即可簡單製作。
客家鹹湯圓
步驟1:製作湯圓。糯米粉與冷水比例大約10:6,因此取200克糯米粉大約加入120克的水,邊加邊攪拌、和揉,直至粄粹成糰但不黏手的狀態,若太乾或太濕可視米糰狀態適量增補水或粉。另外需準備幾塊稍大的棉布巾,並將棉布巾沾濕到不滴水狀態,將做好的粄粹先以布巾包覆住保濕,粄粹表面才不會乾裂。
步驟2:此時的粄粹較無黏性,塑型時容易裂開,因此需取約1/10塊的粄粹壓扁、以滾水燙熟(煮至米糰漂浮)後,趁熱再與原先的粄粹一起均勻揉合,這塊燙熟的粄即為「粄嫲」。
加入粄嫲的粄粹會增加彈性與黏性,後續塑型較不易乾裂,比例約粄粹、粄嫲10:1即可,粄嫲放少了會不夠黏,放多了成品煮起來會太硬口感不佳。
步驟3:取適量粄粹糰揉成圓球,即可做出Q彈軟黏的小粄圓。若想製作紅色湯圓,取一小糰粄粹,適量加入色粉或色膏,將色料揉合均勻即可。揉好的小粄圓可先放在濕布巾上,底部才不會因為沾黏在盛皿上而破壞形狀,上方也要用濕布巾覆蓋,才不會因為乾裂導致燙熟的粄圓成品外表軟爛不美觀。
步驟4:熬湯底。先將乾香菇、乾魷魚泡水備用,並將所有的食材清洗完畢。將泡發的乾香菇、乾魷魚切成條狀、紅蔥頭、芹菜切碎備用。
步驟5:熱鍋倒入些許沙拉油及香油,依序放入乾香菇、乾魷魚、豬肉絲(亦可使用三層肉)、紅蔥頭、金絲蝦猴乾(亦可使用各種蝦乾)慢火爆香,並倒入醬油翻炒,最後倒入約4000毫升的水熬製高湯並調味,起鍋前放入白胡椒粉、茼蒿、芹菜。
步驟6:紅白小湯圓先另外燙熟,最後再將已燙熟的紅白小湯圓倒入高湯裡,一併煮滾,這道具有深刻文化意涵的客家鹹湯圓即可完整的呈現在餐桌上。
材料
鹹湯圓(約5人份)
豬肉絲 400克
金絲蝦猴乾 22克
紅蔥頭 110克
乾香菇 25克
乾魷魚 一條
茼蒿 2400克
芹菜 一把
白胡椒粉 些許
醬油 些許
香油 些許
糯米粉 200克
紅色色粉/色膏 些許(紅色湯圓染色用)
繫。本屋
一間位於屏東勝利星村的在地獨立書店,實體店面是載體,受過人類學訓練的孝晴加上耕耘飲食文化的巧如才是思想本體。身為客家人的夫妻倆,除了溫柔地守護著自身的族群文化,也挖掘在地的不同族群和信仰等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