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ˊ ngiangˇ loiˇ do daiˊ tiau sii gie :liauˇ meu、kon sanˊ、siid hoˋ miˋ
富里
文 林鈺雯|攝影 李維尼
位在花蓮南方縱谷的富里鄉是產米之鄉,過往多外銷日本為主,19世紀至日治時期皆有移民自此的北部客家群體組成聚落。「因為富里所在位置的緣故,從小我的世界就是花東,花蓮與台東地界沒有區隔。」經營低調民宿超過八年的楊長愷說。鄰近金針花季景點六十石山,距離竹田義民亭車程3分鐘的低調民宿,是楊長愷與父母親一起手作蓋起來的住宿空間,從客廳裡的木桌、花園中的躺椅,以及一座烤窯⋯⋯房間裡的棉被被套也是母親羅秋惠親自縫製,手感強烈。
「有時候,這裡也像是外國旅客唯一可以倚靠的服務站。」在台九線南段縱谷區域,交通與飲食在點與點之間距離相對遠,外國遊客若遭遇旅行不便,十分需要在地人指引與協助。曾在百大企業任職超過10年、經營企劃經驗豐富的民宿主人楊長愷,擅長撰寫消費者數據分析報吿,經營民宿一陣子之後,發現到訪低調民宿的旅行者臥虎藏龍,住宿兩天以上的客群占多數,作家比例高,通常是「喜歡開車五小時以上的人」。他認為,低調所在的地理位置,不僅要找到相似價值觀頻率的客層與換宿工作幫手,如何製造客人回流再訪機率才是關鍵。楊長愷的太太Tori有連鎖餐飲龍頭服務經驗 ,除了釀製自家農園生產的農產品,也會根據現在客人飲食習慣做調整:在低調民宿,早餐提供簡單版麵包與沙拉,可以一百元加價升級豪華版,咖啡飲料無限暢飲,不浪費食材。
近年,他們發現訪客很少利用公共空間客廳,便設置一間閱讀書房,提供給個人預約使用;同時也發現到愈來愈多人不喜歡睡在同一張床——從書架上自編的小冊《低調的姿態》裡,你可以讀到楊長愷分享自己歸納出的《零奧客原則》。
「我爺爺是日治時代從新竹芎林徒步到台南,再從台南搭船到台東廳,徒步到富里,」說起父輩建立新家園的路徑,楊長愷想像他們沒有選擇走八通關古道的原因⋯⋯客家群體隨著產業經濟發展,在島上的移居從未間斷,桃竹苗山區、高屏地區的客家人再度遠行來到台東與花蓮,由來已久。「我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子?」楊長愷抱著持續變動答案的問句,同時也常常會遇到有旅客問起:回家生活經營民宿需要很大的勇氣吧?他總會笑答:當年離開家北上讀書工作,也需要很大的勇氣!
在地生態系的重要角色!守護區域貓
cai ti senˊ tai ne ge cung ieu gogˋ sedˋ!suˋ gu kiˊ vedˋ meu
文字整理 林鈺雯|口述 楊長愷| 攝影 李維尼
貓這個關鍵字在我們住宿評論裡反覆出現:不少客人在這裡學會跟貓和解,但也會遇到客人要求可不可以把貓關起來?因為擔心牠們可能會刮傷車子,或是抓人、咬人。其實這裡的貓也會來來去去,有一隻就曾被捕獸夾夾到,在外也會遇到大型的毒蛇或是野狗、食蟹獴、白鼻心這些動物而受傷。我去問長輩:為什麼鄉下這麼多貓?長輩說,因為貓沒有人類也可以生活,依賴人類只是討食物方便。長輩表示,生活不能沒有貓,田間需要他們捕捉老鼠。在鄉間看見的貓,也不見得是屬於「誰家的貓」,會是守護區域貓,這家吃、那家吃,負責抓這個區域的老鼠與蛇。貓是鄉間生態系中的一個環節。
我們收編的第一隻貓是灰色美短的貓,名叫QQ。貓媽媽原來在下方的農村倉庫生了一窩小貓,因為需要餵食小貓,所以搬到我們家附近,雖然聽到很多喵叫聲,但是一開始一隻都抓不到,而貓都會一直搬家。小貓群長大一些,貓媽媽又搬走,留下一隻當時生病的QQ。等QQ長大一些,我們就帶牠結紮。後來發現QQ會抓老鼠,也會抓蛇!之後我們就以功能為主,養了三、四隻貓來維護園區。
就這樣,陸陸續續收養結紮的貓大概有十一隻,住宿客人開始會宣傳低調民宿有很多貓,有人問我:「為什麼你們的貓很親人?」我疑惑:貓不是都這樣嗎?原來,養在戶外的貓比較快樂。因為貓在戶外才符合獵食性格的生活習慣,且不需要貓砂。如果說,我從貓身上學到什麼事,那就是與人生活的貓被人摸得很溫馴,享受自己覺得快樂的事,還會看臉色,超厲害的!
創造永續遊客的工具:獨立刊物《花東旅食護照》
congˋ co iunˋ xiug nginˇ hagˋ ge gungˊ kiˋ:
tug lib kanˊ vud《faˊ dungˊ liˊ siid fu zeu》
文 林鈺雯|攝影 李維尼
經營低調民宿的楊長愷也同時是花東區域刊物《花東旅食護照》的總編輯。這本刊物僅在花東區域店家販售,至今發行七期,現為一年一刊,不定期出刊。這是楊長愷從自身經營民宿提供的服務為出發點而創辦,因為他認為民宿主人有義務推薦客人在地好吃的店家。
《花東旅食護照》發起人楊長愷表示,這本刊物的讀者具備這樣的特性:篩選過、願意付費買刊物、是有做功課的人。「我希望可以推薦擁有正確消費價值觀的人去店家消費,互相不要踩到雷。」他認為,官方習慣廣發一星、兩星獎項給店家,卻未篩選消費者,透過購買雜誌這個行為來做篩選,反而容易為店家找到對的消費者。
「讓產品交流,客人可以交換,這是能透過設計達成的。」楊長愷說,他企圖從自己喜歡的餐飲店家開始,創造一種共好模式外,也希望讓刊物成為反應花東旅遊生態與現況的工具,能為客人迅速詢問到另一家店老闆的在地訊息。初期護照上密切合作的店家有兩、三百家,今年最新的護照版本上縮減為60家。他坦言,最花心力的是「溝通」:必須一家一家去訴求共好理念是什麼,「只能慢慢來,找到頻率對的人。」《花東旅食護照》曾經刊出台東九十幾歲掃把阿伯的故事,讀者都來問可不可以買掃把?「我們的讀者群體是喜歡東部的人,『眾星雲集』的一期是歌手光良跟萬芳擔任封面人物這期,頁數最多,還有黃韻玲、鍾興民、夏韻芬等名人推薦文,當期價格380元,2020年4月發刊後就進入疫情期間了。」回顧這些年自編刊物的歷程遇見的人,楊長愷說,儘管這期銷售沒有超出預期,但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發刊後光良提供建議以電話討論《花東旅食護照》讀者群如何成長、找到堅若磐石的群眾。他補充,這本刊物能夠持續下來必須感謝現任台東縣文化處處長李吉崇,他也是花蓮富里人,提供許多人脈與建議。不過,楊長愷說,「我沒有任何包袱跟負擔,每次發刊都會跟朋友說,很有可能不會再發了。」他知道,有些作者知道這本刊物是他自費出版而提供稿件,這分初心比什麼都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