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ngˊbinˋfenˇ :dui gien zugˋdo cedˋzanˋ,qiungˇsenˊfad fanˋxiangˋpiˊpan
文 翁于庭|攝影 林軒朗
要抵達美國建築師萊特所建造的「落水山莊」,得先穿過一片蓊鬱森林,才得以看見凌空於潺潺溪水上的宅邸。「它吻合我對於理想生活的想像。一個可以把自己安放進去生活與創作的居所。」Archicake 築點設計的主理人鍾秉宏回憶起年少還在建築圈外徘徊時,翻遍建築相關書籍 的回憶。那是鍾秉宏踏入建築領域初期腦內常常浮現的美好畫面,亦是他往後開拓策展領域時時不忘提問的─ 「什麼是理想生活?」
◆
在展覽中主動追求
座落大直水岸的 Archicake,午後斜陽透過大片的落地玻璃緩步入內。 簡單置放兩張工作長桌的空間仍可看見去年底在此發生的「Open House Taipei」佈置痕跡。白牆上展示著 Archicake 這十幾年來策劃執行的專案回顧,也揭示著未來「批判練習」的策展宣告。
台灣第一個以建築為主題的線上媒體「 Archicake Daily」是 Archicake 築點設計的前身,由鍾秉宏在建築研究所時期創辦。薈萃大學時代「準建築人手札」論壇的精華資料、親力訪談的建築界前輩們珍貴手稿文章等,讓 Archicake 的能見度大為提升。再加上同時期的台北也釋出更多 可以辦展的空間,促成了 Archicake 的第一個展覽「SKETCH UP ! 台灣當代建築師手繪稿聯展」。
以鍾情的建築專業作為策展起點,這兩個看似截然不同的領域,在鍾秉宏身上隱隱然分享著一些關聯性,例如他做建築設計時習慣角色抽換,有時宏觀如「上帝視角」、有時卻又必須微觀像隻「門把上的螞蟻」;而就策展而言,時時轉換視角亦是必須。不過比起建築,策展對他來說似乎更具備主動性,能夠作為溝通媒介,直接地交流與交換,兜起大眾對於身處的土地與當下生活的共同思考,「你走進空間,沉浸在裡頭吸收觀點。某些意念就會慢慢萌芽,然後佔去心中一個空間,進而排擠、 甚至懷疑原有的觀念,於是你的認知就會變得豐厚。」
與台北文創記憶中心合作的「Music & Memory」是鍾秉宏近期回想最過癮的策展。「流行音樂作為大眾文化,對於不同時代的記憶有相當大的黏著與綁定力。」他解釋,歌曲總可以非常直接且敏銳的勾出生活片段,召喚出當時的時光細節。以此概念出發,他在松菸廣場打造出 50 個黑色小亭子,將 2018 年作為節點,回推屬於不同代人們的 17 歲音樂記憶。不直接在入口標注歌曲年代,而是邀請觀眾以自身當下的年紀對號入座。「那種年代感的先入為主,會讓受變得沒那麼細緻,」鍾秉宏說,「可是每個人,一生就只有一次 17 歲。」當人們依循正值的年齡走入相應的亭子,牆上會紀錄著當年的大事件與三首流行金曲,戴上耳機,便可順著旋律進入專屬的時空與回憶。
遷徙變動的家族時光
回顧自己,鍾秉宏從有記憶以來便知道身上的客家血緣。來自美濃的爺爺,17 歲遠離家鄉到台東闖蕩新生活,他也因此在台東出生。輾轉隨父母短暫住過屏東、高雄,最後落腳台北,成長過程中,除了有時會被口頭提醒是客家人之外,鍾秉宏沒有太多客家體驗,最頻繁的接觸,或許是來自新竹客家家庭的太太那頓傳統的客家桌菜。
然而,他也並非沒想過回頭查找那些看起來在遷徙過程中佚失的記憶。近幾年,鍾秉宏開始對爸媽做口述歷史,策展出身的他深知編年的重要性,因此也不排除未來一一重回以往待過的地方,回溯族譜、探究當地百家姓,或至公所調閱戶籍資料,以重建父執輩的家族足跡。
為下一個策展做準備
在迎來第一個策展十年的最近,Archicake 也正思考將來策展的方向。 鍾秉宏認為批判與思考對策展人而言無比重要,因此格外需要演練。於是,他由公司的例會著手「批判練習」,引導夥伴去思考看待事物的正、反兩面。就像是面對陽光,則必然有陰暗處;善裡頭也總潛藏著惡。
他們的討論主題包羅萬象、不勝枚舉,從建築、電影、時尚,甚至是安樂死都排入行事曆。他認為,批判練習講求當下的即時反饋,所以即便觀點淺白,也有討論的價值,因為「策展最講究換位思考。需要多人觀點,最忌諱一廂情願。」
談起具體的未來,鍾秉宏期望打造宛若沙龍的新興策展形式,讓多元聲音與不同觀點能被討論。而一旦認知得以開放,對他來說就更有機會實踐不同的理想、創造出更多的選擇。
一件與客家羈絆的物件
● 彩色石子浴缸
鍾秉宏回憶兒時曾在屏東內埔留下的客庄記憶。當時尚幼的他和親戚小孩總是在午後玩得一身臭汗,「四姑姑就會叫我們進浴缸裡把自己洗乾淨。」印象中的浴缸,總有點不符比例的巨大。以白色磁磚為主體、彩色石子做內壁,浴缸噴濺的水花聲與縈繞耳邊的客家話,就是他腦海最深刻的、一串咕嘟而出的回憶泡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