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 qiuˊge gaˊtinˇsiid puˋ :hakka cauˋngiugˋmiˋfunˋsiidˋ
文 「繫。本屋」徐孝晴|攝影 林科呈
日治時期,我的阿太(四縣腔:aˊtai,客語「曾祖父母」之意。)自苗栗頭份南遷至屏東討生活。後代兒孫雖已「日久他鄉是故鄉」,於南國落地生根,但顧念飲水思源,分支龐大的屏東族親,每年仍會在元宵過後回到苗栗掛紙。而北返的記憶裡,除了祭祀,也總有粗米粉的身影。
時序至此,今年已過大半,相聚的時刻從未料到如此難得。在終於團圓的飯桌上,作為慶祝,不如就用北地的粗米粉、南國的好手藝來一次味覺大融合。炒香豬肉、魷魚、香菇與芹菜,再添上一點洋蔥與蝦米的鮮甜,傳說中的「客家小炒」米粉式,澎湃登場。
北地的粗米粉
印象中,回頭份掛紙的旅程,我們經常天還沒亮就從屏東出發。
小時候總是不解,現代的交通比起過去明明已經便捷許多,從屏東到苗栗不過四小時的車程,為何需要那麼早出門?長大後才知道,掛紙前,爸媽還得到老家附近的「頭份市中山市場」張羅一番 ─ 買幾件南部少見的水粄、假柿仔(粄類的一種)、大閹雞等作為牲禮及供品;再帶一些北部限定的粗米粉和桔醬回家。
就我家而言,粗米粉可謂餐桌上的常客,一般與乾魷魚、豬肉、芹菜拌炒作「客式炒米粉」,配置上雖然少了豆乾,但我仍喜歡親切地認知為「米粉式的客家小炒」。
南國的團圓飯
小則家庭日常的飯桌,大至家族聚會,客式炒米粉都是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尤其年節期間,慣例上,我們家族總會舉行大型的辦桌會,有鑒於父親的大孫身份(最早誕生的孫子),這些桌菜的置辦經常由他負責,而他的拿手菜式就有這樣一道炒米粉。
除此之外,也記得我結婚的前一晚,家門口搭著簡易的天公壇祭天祈福,我那幾位具備廚師級巧手的姑姑備妥粗宴,宴請了所有前來祝賀的遠親近鄰。當大家相聚桌前聊天、維繫情感,桌上便擺著這道客式料理。(當然,哥哥結婚時亦是如此。)
後來才發現,我們這群南遷的北客無論婚喪喜慶、大小集會,只要聚在一起,冬天總會準備鹹湯圓;不那麼冷的時候,就有炒米粉;就連庄廟的活動,也經常能發現這道料理的蹤跡。
經典的客家小炒或許人人嚐過,但疊加上粗米粉的口感又是不同的味覺體驗。下次團聚的時刻,不妨也試試這道屬於我的家鄉味 ─ 「客式炒米粉」。
材料
- 粗米粉1包
- 乾魷魚1尾
- 乾香菇8朵
- 紅蘿蔔1根
- 芹菜2根
- 蒜苗1根
- 青蔥2根
- 洋蔥1/2顆
- 高麗菜1/4顆
- 紅蔥頭 適量
- 蝦米 30g
- 豬肉絲 300g(肥瘦各半)
調料
- 高湯 1L
- 醬油 適量
- 米酒 適量
- 鹽巴 適量
- 烏醋 適量
- 香油 適量
- 白胡椒1大匙
- 油蔥酥1大匙
・做法・
繫。本屋
一間位於「勝利星村」的在地獨立書店,實體店面是載體,受過人類學訓練的孝晴加上耕耘飲食文化的巧如才是思想本體。身為客家人的夫妻倆,除了溫柔地守護著自身的族群文化,也對於在地的不同族群和信仰等議題有所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