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i xib caˇ koiˊ siiˋ daˋ co qidˋ gaˊ ge caˇ xid miˊ hog
gimˊ gungˊ ngi sud gaˊ suˊ kien limˇ
採訪 吳亭諺、詹雅婷|文 吳亭諺|攝影 王俊凱
在訪問這天,午後的陽光微微滲進了隔間,進駐茶藝空間三徑就荒的金工藝術家蘇健霖,以銀壺盛水,放在炭火上烹煮,接著溫杯、置茶、溫潤、注水,讓茶香在空氣中逐漸瀰漫開來,他格外耐心且細膩地談起,這十年來自己如何從金工技術開啟了茶席用具的藝術境界。
「製作首飾跟茶道具最大的不同在於,茶道具不需要過度強調個別物件的獨立存在感,而是必須考量整體的和諧度,最終都必須以『茶』作為調整的主因。」金工藝術家蘇健霖強調,如何讓茶席的畫面感協調,使喝茶的人感到舒適、不會有壓迫感,都是他創作茶道具時考量的主要重點。
由於茶道具不能過度突兀,於是他更著重於處理器物的自然造型、肌理與色調,並享受跟材質對話的過程,「我喜歡把細節藏在器物中,讓使用者在接觸時慢慢地挖掘。」他舉例,像銀錫合金再熱鍍之後,遠看會是單純的銀灰色,但近看就能發現顏色層次與波光水珠的視覺效果,「從觀看器物開始,感受整體茶席的和諧感,再透過喝茶,去近看器物的紋理、色澤等細節,更耐人尋味。」
從設計運用多種媒材到金工
「現在說起來,開始做金工也是意料之外。」蘇健霖笑說,自己從小學習書法、水墨,原本是想往書畫藝術家的方向前進,後來考進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的設計組,便誤打誤撞地走進金工的世界。「原本也不知道設計組是在做什麼,進去之後,發現課程很多元,可以接觸金屬、木工、陶瓷、玻璃、纖維等多種媒材,像是為我開啟了另一扇窗。」健霖說,過去學書法的經驗,他瞭解到選用不同的紙質、墨或毛筆,會影響整幅作品的呈現與氛圍,創造迥然的「視覺觸感」;而他也在接觸多媒材之後,更能體會箇中的趣味。
研究所進入台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接觸到當代金工與首飾領域之後,更加確立自己選擇金工的路途,畢業後順勢成立品牌——雨林 Chien-lin Su Metal Art & Jewellery。「起初的狀態其實很吃緊,尤其金工的材料費用很高,一邊創作的同時,也要考量到現實的經濟狀況。」經營品牌的前幾年,也需要身兼多職教授書法或材質的推廣課程。
退伍之後,一度想放棄金工的健霖,決定從過去沒接觸過的領域重新開始,想起從大學開始,有位在茶具品牌工作的朋友曾帶他到永康街喝茶,在好奇心驅使下,就試著去學茶。「原本沒有想說一定要用金工做茶道具,加上那時候看的也不多,找不太到喜歡的茶道具,便動手來試試看,畢竟我也蠻重視生活器具必須符合自己喜歡的美感(笑)。」他開始將茶席上的用具,轉變成自己喜愛的風格,從茶針、匙置開始,持續學習的同時也做更多嘗試,茶道具作品亦得到不錯的迴響。
記憶在身體裡的習慣與喜好
蘇健霖製作的茶器就和本人一樣,有個性卻不張揚,仔細端倪其作品細節,還可看見大自然的痕跡,像是花瓣茶針、帶有石頭紋路的茶則,都將自然元素與器物完美融合,「我是在城市中長大的孩子,只有過年會回到大湖外婆家,那裡是貼近大自然的地方。」健霖回想,從前對大湖的印象就是外公、外婆種植的一整片草莓田,會與妹妹到溪邊抓蝌蚪,像仙境一般地美好,也是他與客家連結的緣起。
健霖笑說,雖然從小阿嬤總是告訴他:「你是閩南人喔!」他卻仍知道自己有一半的客家血統,個性和來自客庄的母親,有非常多相似之處,像是很刻苦耐勞、勤儉,且善於將有限資源運用極致。「對許多金工創作者來說,金屬材料只做一次性使用會很可惜,但如果要再回收使用,所花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又會過高;而這也是金屬製品會比較貴的原因之一。」健霖會將剩餘材料進行分類,下次再遇到適合使用的規格或尺寸,就能繼續使用,珍惜每份從原礦中慢慢提煉出來的材料。
訪談的最後,我們好奇地問健霖,什麼樣的金工創作,最能代表或闡述自己心中的客家精神?「應該是茶壺吧!」對他而言,客家人是充滿包容性、喜於分享的,就像茶壺一樣,可以容納各種不同的茶葉,轉化為溫潤的茶湯再分享出去,以低調而友善的方式,親切地招呼每個人。
一件與客家羈絆的物件
外婆家的桔醬
雖然不是很頻繁回大湖,但蘇健霖兒時在外婆家嚐到的味覺體驗,卻早已默默地融入身體,成了無可取代的回憶。每當提到客家菜,健霖就會想起外婆做的桔醬。還記得小時候在外婆家的餐桌上,第一次看見客家常見的黃皮土雞時,總覺得不太敢吃,但沾了桔醬後,發現兩者組合起來,帶有清爽的果香氣息,蠻喜歡的!